摄制组独立穿越十多个国家,从北京到威尼斯,以丝绸之路作为地理空间线索,以亚欧大陆近2000年的历史作为时间线索,全面展现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丰硕成果,记录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以大历史的眼光,见证中华文明的博大胸襟,回顾中华民族的开放历程,书写世界四大古文明交流的光辉历史。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依然定位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并将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中国美食更多地是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人文味和市井味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该片的独特气质,更折射了中国纪录片从“仰视”到“平视”的新趋势。
《森林之歌》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11小时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摄制组从2004年开始深入中国现有的典型林区,拍摄点遍布中国各主要森林分布地区,用精美的画面展示了森林的神奇与美丽,以及人、动物和森林的和谐共生关系。生动、写实,又不失浪漫的拍摄风格,精彩、奇妙,又不失深度的内容,将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真实的生态文明。
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六十年一次轮回,称为一个甲子。纪录片以此为轴,预计用12年时间,用影像回顾近代历史上一个完整的甲子。 《子年记忆》、 《丑年记忆》、 《戌年记忆》、 《酉年记忆》、 《亥年记忆》、 《申年记忆》、 《辞丑迎寅》、 《辞寅迎卯》、
《一个时代的侧影》以独特的角度摒弃以往的英雄史观、宏大叙事和悲情述说,第一次以民众的个人经历作为叙述的主体,第一次用编年体的方式,以每年2集、每集30分钟的篇幅,揭示了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命运与牺牲,承担起一个民族不该忘却的集体记忆。
文献纪录片《宋庆龄》摄制组经过近一年的拍摄制作,从国内到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搜集到大量有关宋庆龄的影像资料,采访到近百位宋庆龄的亲属、历史事件见证人和知情者,挖掘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其中大部分影像资料是首次在中国与观众见面。
本片是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 本片的主题: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映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史。 本片的风格追求: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
刘少奇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该片回顾了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光辉的一生。编导以深切的缅怀之情,对历史的审视独特思考,用雄浑的历史画卷和感人的生活细节,严谨的态度、活跃的叙事风格,结合精心创作,缅怀少奇同志的丰功伟绩,展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的一生。
小寨小学隔年招生,共有4个班80多名学生,因为经济原因,龙脊适龄但无法入学的孩子大约就有40多人。潘军权和潘能高是最要好的朋友,两人每天形影不离,学习成绩不相上下,放牛的时候也一起背书。潘纪恩比他们大一点,知道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是小寨小学唯一一个上晚自习的学生。他离开小寨,考上了乡小学民族班。因为没钱,不知道能否继续上学……
十二年前也是春节刚过的时候,安徽省无为县农村的许多人已经开始打点行装,准备外出务工,当时他们中很多人选择到大城市中做保姆,16岁的张菊芳就打算到北京找一份这样的工作,在她去北京的火车上,一直有两台摄像机紧跟在她的身后。那是几个喜爱纪录片的电视工作者组成的一个摄制组,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后来把这部纪录片命名为远在北京的家。
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壁,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现任腾讯视频副总编辑。 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孤岛记事》(1991年)任编导、摄影,获电视“星光奖”二等奖;《远在北京的家》(1993年)任编导,93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大奖;《龙脊》(1994年)任编导、摄影,95四川国际电视节妇女儿童题材特别奖;《大哥大 桑塔纳 破小褂》(1998年)任编导;1996年开始制作文献纪录片:《朱德》任总编导,获全国社教节目评比一等奖;《刘少奇》任总编导,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