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中国人来了——“纪录片之光”国际影展侧记

陈晓卿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央视网 2014年10月30日 11:46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第一天,“中国日”

        2012年刚满40岁的李斌,曾是河南南阳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2010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南阳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反映移民搬迁的专题片,表现南阳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及移民干部的艰苦付出。

       四个月的拍摄里,李斌在即将移民的水库库区看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在他的影片《远去的家园》里,村支书陈廷海、村民组长陈新国、养鱼大户锋娃兄弟和一对耳聋的老夫妻,原本过着各自的生活,但国家工程让他们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他们平和、隐忍,既为自身的利益斤斤计较,又在国家利益面前表现出大度和顺从。

    李斌把拍摄的素材剪辑成三分钟片花,通过南阳电视台提交到当年的“广州纪录片大会”。提案会上,国际评委们的期待和指导,让李斌下决心跟踪拍摄四位主人公的生活。

       2011年,李斌辞职去了西安——一个有纪录片丰厚土壤的城市。有个名为“收割电影”的纪录片小组,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大家因为迷恋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的书《收割电影》聚到一起,李斌觉得和他们十分投缘。到了西安后,李斌一直想把《远去的家园》继续拍下去。2012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亚洲纪录片之光”提案会上,《远去的家园》获最佳提案,并被推荐到法国“纪录片之光”国际影展做进一步阐述。

       作为欧洲最大的国际纪录片节,“纪录片之光(the Sunnyside of DOC)”影展到2012年已经举办了23届。最近五六年,这里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如今中国的参展单位占据了整个展会“亚洲村”一多半的位置。
大会的日程上,多部中国影片被安排放映,这些影片不仅来自五洲传播中心这样的官方机构和央视这样的国家电视台,也有来自国内纪录片制作公司的作品。纪录片节的第一天被命名为“中国日”,包括两个单元与中国相关的论坛和特设的“认识中国”午餐会。

       午餐会上听到最多的,是对2012年戛纳电视节上中国团队表现的赞誉。两个月前,央视以纪录频道为核心的代表团,在戛纳展开了旋风式的推介,戛纳电视节甚至破例为中国客人举办了一次“剪彩仪式”。

       这一切,自然来自近年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BBC纪录片《中国人来了》曾经引起西方世界的轰动,这部充满争议的影片,用很多事例表明中国的经济触角已经延展到了非洲、拉美。对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多西方人的心情是复杂的。然而欧洲经济的持续低迷,制片商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

       本届“纪录片之光”影展也是如此。在专题论坛“中国的纪录片革命”单元,央视纪录频道、北京电视台和雷禾传媒,用了一个小时来介绍中国的电视业界与国外纪录片合作的模式和途径,会场内座无虚席。

       所有环节都有英、法、中三种语言同声传译,甚至“亚洲的力量”餐会上还有中文菜单——尽管翻译有欠精准。而十几年前,第一次来法国参加电影节,会议材料几乎全是法文。

       刚刚完成融资的雷禾传媒CEO海天在论坛上掷地有声:“这次我们准备了150万欧元的现金,购买成品纪录片。我们还另有100万欧元资金,准备投入合作拍摄纪录片。”雷禾只是国内数家比较成熟的纪录片运营公司之一,更遑论已经稳定运行的各个电视频道和网站了。仅央视纪录频道一家,自2011年初开播至今,已经引进国际纪录片超过1000小时。

    “法国代表过去, 中国意味着未来”

       从2011年开始,“纪录片之光”影展开始瞩目亚洲市场,并且开办了与欧洲并行的“亚洲纪录片之光(the Asiaside of DOC)”提案会。大会的目的,不仅为了吸引更多的亚洲纪录片导演和题材,也是为了招揽更多来自亚洲的资金。

       本次影展期间,中国题材依然大热。一位成熟的法国导演找到我们,希望合作一起拍摄一部叫《铁矿》的纪录片,在这部计划52分钟的纪录片里,包含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在法国,一群生活在废弃的铁矿周围的人们,回味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诉说重工业污染对他们今天的影响;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毛里塔尼亚,一个刚被发现的高品位富铁矿,来自世界各地的精明开发商,正对这里的矿产展开争夺;第三个故事说的是中国北京,几位年轻科学家计划对某个行星上的铁矿进行理论开采,而且即将获得国家批准……

       “法国代表过去,毛里塔尼亚象征现在,中国则意味着未来。”作为中国人,听着制片人的陈述,尤其是最后一个故事,让人觉得有些荒诞。对方立刻拿出了一厚叠资料,包括一些中文复印件,来证实自己并非妄言。

       同样,一家著名的纪录片国际制片公司ICTV要拍摄一部关于橄榄树的纪录片,说的是橄榄树和它的果实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制片人提出希望和CCTV9合作,因为中国农业部正在筹划在南方大规模种植橄榄树。和前一位一样,他也拿了一摞官方文件来证实自己的选题的可靠性。

        为灯泡庆生

       连续三天的影展,中国的各个展位上一直人头攒动,纪录频道此次参展的原创纪录片被一再问及。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卖“想法”的制作人。这些独立制片人像一个个演说家,在短短的十分钟之内,能把自己还没诞生的“婴儿”描述得活灵活现。

       一位荷兰纪录片人的合作提案说的是毒皮革的故事。孟加拉国的Hazaribagh是世界最大的皮革集散地,比河北辛集还大。由于不断提升的皮革产量,这个城市潜藏着巨大的灾难。单看提案简介,你会本能地觉得可能又是简单指责后发国家环境污染的故事。但制作人说,孟加拉只是这个大故事的开端。

       在她讲述的故事里,有两个特别吸引人。

       一是修理打印机:主人公的打印机坏了,他辗转找到厂商,被告知如果换零件,还不如新买一台便宜。这人非常偏执,自行拆解了打印机,并找来黑客朋友破解打印机程序,结果发现里面有一道程序是“执行××次打印之后自动终止工作”。黑客替他破解了程序,打印机原地满血复活。

       紧接着的故事,讲的是欧洲一个古老的消防队里的一盏灯泡,是20世纪初安装的。每年一个固定日子里,消防队员们都要聚在一起,为这只灯泡庆生。“按常理,现在我们制造灯泡的科技水平比100年前不知高明了多少倍,但为什么我们的灯泡用了一段时间后总坏?”每讲完一个故事,制作人都会摆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商业利益导致了我们今天的生态灾难,这也是西方世界对孟加拉人承受危险视而不见的原因。”

       整个影展期间,最感动我的提案来自日本东京电视台。这个名为《摇滚农夫》的纪录片,最终也成为本届影展五个最佳提案之一。

       一个叫Waki的日本餐馆老板,生活无忧,业余时间爱好摇滚。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他去灾区做义工时突发奇想,包种一片灾区的农田,期待受灾的人们像庄稼一样重新站立起来。种田的过程中,他继续和当地农民一起玩摇滚。影片已拍摄完成的部分温馨、风趣,地震的创痛被化解成含泪的笑。影片结尾,导演是这样设计的:Waki将和他的乡村摇滚乐队一起,站在即将收获的农田边上,用摇滚演唱日语版的《哈利路亚》,音乐在这里被诠释成一种生命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纪录片之光”一直寻找的主题——“积极向上一面”。( 文/陈晓卿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