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纪录片检索 更多
按类型检索

人文历史 | 人物 | 军事 | 探索 | 时政 | 社会 | 其他

个性小分类

历史秘闻 | 考古发现 | 皇陵 | 古迹 | 大清 | 慈禧 | 传奇人物 | 军政名人 | 武侠 | 将帅 | 二战 | 战争 | 宇宙奥秘 | 地理风光 | 自然 | 灾难 | 动物 | 科技 | 灵异未知 | 奇闻异事 | 揭秘 | UFO | 悬案 | 文物 | 航空航天 | 建筑工程 | 抗日 | 文明 | 事件 | 外交 | 文体明星 | 社会名流 | 体育 | 女性 | 娱乐 | 青少 | 改革开放 | 文化艺术 | 农业 | 经济 | 宗教 | 西藏 | 民族民俗 | 百姓故事 | 刑侦 | 庆典 | 经典纪录片   | 毛泽东 | 周恩来 | 邓小平 | 宫殿 | 民国 | 世博 | 干尸 | 希特勒 | 古墓

按来源检索

央视特别节目 | BBC纪录片 | 新影纪录片 | 央视栏目 | 探索发现 | 美国历史频道 | CCTV9特别呈现 | CCTV9历史传奇 | 经典人文地理 | CCTV9发现之路 | 地理中国 | 可凡倾听 | 音乐传奇 | 军事纪实 | 看见 | 深度国际 | 百战经典 | 第10放映室 | 见证 | 这里是北京 | 档案 | 行者 | 百战经典 | 经典传奇 | 记忆 | 重访 | 华人世界 | 走遍中国 | 老梁故事汇 | 真相 | 国宝档案 | 绿色空间 | 人物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频道纪录片

央视精品纪录片 | CCTV-1 | CCTV-2 | CCTV-3 | CCTV-4 | CCTV-5 | CCTV-6 | CCTV-7 | CCTV-9 | CCTV-10 | CCTV-12 | CCTV-音乐 | CCTV-新闻

按年份检索

1949-1978 | 1979-1999 | 2000-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热纪录排行 更多

张同道说《外滩佚事》:《外滩》具备国际性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5日 10: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记者:您看到《外滩》的样片,和您的想像中有什么不同吗?

张同道:很大程度上和我的想象差不多,之前我和周兵谈过,包括用演员、大场面,会走的更远。实际上周兵有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转折人的潜力。在此之前,十几年都是纪实,树立这一体制的是刘效礼、吴文光,在栏目上是陈虻和刘建起;作为新时期的代表,周兵作品的重要特征就是为市场拍纪录片,用高品质和大制作去打开市场。因此《外滩》的用演员扮演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没想到的是周兵对光怪陆离上海滩的描绘更加克制,如果由我来拍摄的话,其中有一些情节可能更疯狂。

记者:周兵的《外滩》选择了赫德、周璇、李香兰、法诺、杜月笙、叶澄衷六个人物作为上海滩的代表,您对这样的选择有什么看法呢?

张同道:很准确。李香兰是孤岛时期的人物,杜月笙是上海地下世界的代表人,周璇从贫贱少女成为歌舞皇后更是上海滩的代表形式,这些都是上海滩的特征。如果由我来选择的话,可能会加上几个文学上的人物,比如把上海写活了的张爱玲,比如民国时期上海的现代派作家穆时英、纪弦等人,拍摄家庭电影的新感觉派作家刘纳鸥等。总的来说,我想找到的是一种属于上海的感觉,周兵导演选择的人物非常准确。选择人物,取决于导演的个人口味,也取决于时空元素、是否适合表达等。

记者:您对《外滩》的角色选择,有什么看法?

张同道:有叶澄衷这样的财富故事,有杜月笙这样的黑社会故事,有周璇、李香兰这样的演艺界的故事,这三个是绝不能少的。而赫德以一个外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展示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选材也是很棒的。这部片子,有几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第一像外滩这样宏大的题材,单单用纪录片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如果不用“演员扮演,情景再现”的手法,是很难把上海滩曾经的繁华、往昔的风光呈现给大家的。每一种媒介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纪录片并非适合于表现所有选题,正像有些选题故事片也难以表达一样。使用再现能唤起大家记忆中的印象。

第二中国纪录片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美学进步很大,文化上力度也很大,市场上萎缩得也很大。当纪录片的媒介在市场上丧失能力之后,其他的能力也就值得怀疑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如果不能被大家看到,即使它有多大的价值,也等同于没有任何价值。传播就是价值,传播就是力量。通过传播,能创造价值,能促成很多良性的反应。周兵为纪录片的传播所作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让纪录片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野中。观众会觉得:第一,纪录片是很好看的;第二,纪录片也很高级,纪录片也可以卖钱。每年如果有10部这样的纪录大片,观众对纪录片的兴趣就会恢复。

如今大家都有DV,自己可以拍摄,为什么还要看纪录片呢?这种挑战就像当年电视对电影的挑战一样,《外滩》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看《外滩》,因为你拍不出来,这种华丽的视觉系统是DV无法达到的,这是视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审美的力量。只有拥有这种力量,纪录片才会有市场。

记者:您觉得这部电影是否具有国际化的的视角呢?

张同道:上海滩本身就是个国际题材,具有国际性。《外滩》制作得精美细腻,而且恢宏大气,非常具有国际市场。另外,视频节奏应该提速,黄土地是凝固的,上海滩是变幻的,要找到这种节奏。当然了,这也只是我个人的口味。

记者:周兵导演是北方人,来执导一部南方气息浓重的作品,您觉得会是一种更宽广的视角,还是一种冲撞呢?

张同道:《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的作品,题材是南方的,导演是北方的,便具有了更大的深度,也就更具有了形式感。中国北方的特征浑厚、大气;南方的特征则细腻,精致。恰好是其他地域的人,反而能跟好的把握这种地域的文化特征。比如说《城南旧事》的导演是南方人,但他拍摄的作品反而更能彰显北京的特征。“外地人”反而对这种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别很敏感。

记者:周兵导演的《故宫》、《敦煌》、《外滩》,您更欣赏哪一部?

张同道:可以看得出,他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故宫》是比较严格的情景再现;《敦煌》则跨越了,把虚构的东西也放了进来;《外滩》则是由专业演员来扮演。周兵导演在坚定的迈向市场,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中国总要有人趟开一条血路。我觉得他拓宽了纪录片的路径。

记者:有人觉得《外滩》的演员扮演成分太多了,所以不是纪录片,而是纪录电影。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张同道:电影起源于纪录片。在发展之初,纪录片就是纪录电影。随着电视的出现,才有了区分。电视是小屏幕,电影是大屏幕,在拍摄手法上才有了差别。

纪录片是由真人出镜还是由演员扮演,这里面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说40年代,二战结束以后,有一位叫詹金斯的导演,就拍摄过《威利马连》,就是一部完全用演员扮演的严格纪录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手法和《外滩》几乎完全相同。

责编:李锋

评 论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内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