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电视台制造纪录片的出路

郝跃骏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纪实台 2012年10月09日 09:51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郝跃骏 

 

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走在一条为专家、为参展获奖、为“小众”而不是为“大众”的道路,纪录片成为所谓“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外一群精英看”的小众节目形态。从纪录片的发展类型来看,一段时间以来纪录片圈内曾经大力推崇的“观察式纪录片”的盛行,严重制约了纪录片在中国电视媒体中的发展,应当说,纪录片的这种发展模式对电视媒体是非常有害的。

事实上,当纪录片“精英”们评价越高,拿奖越多的时候,也就是体制内的纪录片距“死亡”就越近的时候。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拿奖与电视媒体收视率的提高,与电视媒体自己的品牌效应的提升没有起到直接的关联作用的话,表明这些奖与观众、与决策者们的关系不大,那“电视台制造”纪录片的结果就必然是恶性循环的。“台里出钱给个人出名,台里出钱让个人获利”,怎么可能,体制内大多数人非纪录片人共有的这种思维定式,其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我一直认为纪录片的类型是多样化的,“电视台制造”纪录片或者说栏目化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的类型和运作思路都是非常不一样的。电视台生产的纪录片并不需要所谓影像的“纯正”和引发受众的“反省”和“感悟”。那种自己拍给自己看,自己拍了只有自己高兴的纪录片,或者那种为实现个人理想,满足个人喜好,个人化的“个人电影”式的纪录片在电视台都是没有出路的。纪录片的个性化发展是导致电视台制造纪录片陷入死胡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电视媒体究竟是否需要纪录片?需要什么样的纪录片?具有较高文化品味的具“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栏目)对电视媒体品牌的创立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台制造”纪录片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一、观众才是上帝

 

由于电视台的特性,无论是国家电视台、商业电视台和公共电视台“电视台制造”纪录片都首先必须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电视台不是影院,不是研究、教学机构,更不是珍藏历史的档案馆图书馆,而是一个向普通大众进行传播的电视媒体,因此,在这里生产的纪录片必须懂得怎样尊重观众,解决纪录片好看不好看,以及是否具有收视率,是否能够满足观众和市场需求的问题。这是纪录片要想在电视台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然而,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和常识,但在几年前,至少在圈内这还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电视台内部也还是一个许多人想不明白的问题,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对于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纪录片一直作为一个问题喋喋不休地讨论来讨论去,这个讨论的过程竟然整整持续了三十年。

1994年我到德国参加国际电影节,有机会目睹了纪录片的多元化多样式的发展形态,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从纪录片的拍摄的方法和关注的题材内容上对国际纪录片的类型问题进行了首次分类,首次向中国同行介绍了以讲故事为主,演员搬演再现式的纪录片类型,并在19951997年期间我的一系列纪录片创作中采用了多种影像叙事手段和影像讲述故事的纪录片探索(注1)。然而,当时只是在剪辑中的一点点尝试也没有被主流圈内认可(注2)。

其实,纪录片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分众的,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统一模式,按照拍摄手法来分类,既有观察电影、参与电影和……(主要是适应了影视人类学的学科需要)的纪录片,也有按照不同的拍摄目的和需要的“纪实性”和“非纪实性”的纪录片等等。至于电视台需要什么类型的纪录片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公共电视和商业电视对与纪录片的选择要求和标准也就非常的不一样。学术性纪录片、商业性纪录片和个人化的纪录片一直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上并存发展着,他们拍摄的目的不同,观众不同,放映的渠道也不同,互不影响,互不干预,共同发展。直到90年代中后期,商业化(娱乐化)纪录片才最终成为了电视台制造纪录片的主要类型。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