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二、观众需要故事
“电视台制造的纪录片”既是一种产品,就有生产产品的规律,就需要按照观众对产品的需求,在拍摄方法上按照生产这种产品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也就说我们需要彻底“变革纪录片”,解决转变纪录片“漠视观众”的观念问题。
这些变革包括:需要我们摆脱“新闻式的叙述方法”的影响,摆脱“电视专题片叙述方式”的影响,摆脱“文学和其他非影像描述叙述方式”对纪录片的影响,以及摆脱“传统的观察式纪录片”的影响。其中,我个人认为那种不需要解说词,完全用画面的叙述,节奏较慢,影像拍摄和叙述大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的“观察式纪录片”的影响为最大。
这个“观察式”的过程或许对影视人类学研究者是非常有用的,研究者可以通过缓慢的画面去研究影像后面的学术信息。但对于在家中看电视的普通观众来说,这些长时间的画面停滞过程极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如果我们的节目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内为观众提供新的足够多的信息,没有提供故事发展新的情节和新的信息(事件),一旦出现了间歇,或节奏慢了,观众就会更换频道。
如今观众的忍耐程度是越来越有限,越来越缺少耐心,就是晚上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观众也是“挑肥拣瘦”,何况一部主要以非虚构为主,没有太多情节和故事的纪录片呢。纪录片情节不抓人的不看,节目故事讲述过于个性化违反观众收视习惯的不看,节奏太慢的不看……。所以,节奏太慢,太拖塌的纪录片节目,在电视台仅对没有市场,此类纪录片只能把我们的观众“赶走”。
分析研究观众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是尊重观众的体现。《经典人文地理》必须在拍摄方法和故事的讲述方式上进行新的突破,对传统的纪录片拍摄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纪录片必须尽可能地“故事化”。
这需要在纪录片的策划、运作和实施上的整体行动。当然,说起来简单,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首先必须彻底解决制作者的思想和理论问题。纪录片的专家们的“理论”和“说法”对我们的队伍的影响太大,以至于要把它扭转过来变得异常的艰难。
于是,我们通过反反复复的培训,希望让大家明白,电视台,尤其是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部门并不需要“大师”,需要的只是“工匠”。《经典人文地理》作为一个面对市场的纪录片栏目,只有在实践中放弃成就“经典”的梦想,彻底舍掉那些具有学院风格的“纯观察式的记录”方式,把“文化”放在故事的后面,重新考虑观众定位,寻找故事性强的题材,才能找到大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然,不同人与人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怎样按照生产产品的要求,制定出一个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的标准,不管人的差异有多大,就可以生产差异不太大的东西,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讲述故事的问题。
其实,任何一种媒体,最具吸引力的往往是它具备故事性的部分。文学中的小说,广播中的评书,电视中的影视剧等等,正是用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来赢得观众。从观众的需求角度上讲,故事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影像语言毕竟是一种与文学戏剧非常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讲故事而已。故事大于思想,把思想全部放在故事的后面;行动大于说教,把说教藏在行动的后面。尽管我们称自己是“经典”,但明白为谁而做非常重要。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整套怎样故事化的“理论模式”,把“理论”通俗化,我用一些最普通的说法让制作人员明白一些深奥的“理论”,纪录片的几大流派,以及纪录片的不同的拍摄方法。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方法,包括怎样“解纽扣”,怎样“设套”的理论。这些并不高深的“理论”挽救了许多过去一直放在库房的作品,成为我们栏目高收视率的作品。
当我们设计完成了一整套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去使用影像语言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深奥的东西有时真的突然变得简单和容易了。于是,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许多拍摄完全是在浪费。当已经很成熟故事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熟视无睹,仍然开着机等待“自然状态”的故事的发生?实际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人们突然发现传统的“观察式纪录片”对栏目化运作纪录片的巨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