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纪录片检索 更多
按类型检索

人文历史 | 人物 | 军事 | 探索 | 时政 | 社会 | 其他

个性小分类

历史秘闻 | 考古发现 | 皇陵 | 古迹 | 大清 | 慈禧 | 传奇人物 | 军政名人 | 武侠 | 将帅 | 二战 | 战争 | 宇宙奥秘 | 地理风光 | 自然 | 灾难 | 动物 | 科技 | 灵异未知 | 奇闻异事 | 揭秘 | UFO | 悬案 | 文物 | 航空航天 | 建筑工程 | 抗日 | 文明 | 事件 | 外交 | 文体明星 | 社会名流 | 体育 | 女性 | 娱乐 | 青少 | 改革开放 | 文化艺术 | 农业 | 经济 | 宗教 | 西藏 | 民族民俗 | 百姓故事 | 刑侦 | 庆典 | 经典纪录片   | 毛泽东 | 周恩来 | 邓小平 | 宫殿 | 民国 | 世博 | 干尸 | 希特勒 | 古墓

按来源检索

央视特别节目 | BBC纪录片 | 新影纪录片 | 央视栏目 | 探索发现 | 美国历史频道 | CCTV9特别呈现 | CCTV9历史传奇 | 经典人文地理 | CCTV9发现之路 | 地理中国 | 可凡倾听 | 音乐传奇 | 军事纪实 | 看见 | 深度国际 | 百战经典 | 第10放映室 | 见证 | 这里是北京 | 档案 | 行者 | 百战经典 | 经典传奇 | 记忆 | 重访 | 华人世界 | 走遍中国 | 老梁故事汇 | 真相 | 国宝档案 | 绿色空间 | 人物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频道纪录片

央视精品纪录片 | CCTV-1 | CCTV-2 | CCTV-3 | CCTV-4 | CCTV-5 | CCTV-6 | CCTV-7 | CCTV-9 | CCTV-10 | CCTV-12 | CCTV-音乐 | CCTV-新闻

按年份检索

1949-1978 | 1979-1999 | 2000-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热纪录排行 更多

前方记者张晓敏:蒙古国采访手记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15: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环球同此凉热》剧组

   

 21日清晨5点,天还看不出一丝亮起来的痕迹,《环球同此凉热》摄制小分队已经整理好行头,即将奔赴机场。我们的目的地,是《环球》在国外的第一站——蒙古。

    在飞到乌兰巴托上空的时候,我从飞机上往下看去,乌市的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东西两面则是广阔的草原。这时的草原看上去只是黒压压的一片,并没有我想象里北方大草原应有的绿容。同行的原内蒙古电视台副台长额尔德尼告诉我,那就是10月底蒙古的草原本来的样子。

    下了飞机,最先迎接我们的是成吉思汗。其实这几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随处都能看到成吉思汗的威严之身。这位13世纪铁血勇士的形象在今天的蒙古无处不在:从我们第一眼见到的机场设计到蒙古每个角落的文化景观。经过800年漫长的的时光,蒙古的一切却依然深深烙印着成吉思汗的印记。那些行走在路上的人们,有着蒙古族典型的脸庞,肤色棕黑,棱角刚毅,眉眼之间张扬着成吉思汗子孙的英气。

    从机场出来,通往市区的路上仍然有好多亮点:一路超多的加油站,20分钟的路程大约经过了近20家,并且油价看上去也不贵;公共汽车站几乎没有站牌,估计是只有一趟公共汽车通向市区吧;在路上可以看到部分山峦上已经有雪覆盖,那些看上去让人有距离感的雪让我觉得本来就冷的蒙古这下更冷了。或许是因为山上的雪给我的冷感太强烈,路边美丽的花让我觉得有点格格不入——怎么会那么冷的天还有那么好看的花,仔细一看,原来路边全是假花。

    吃完午饭,摄制组就赶往了传说中的宝寺——甘丹寺。甘丹寺是乌兰巴托及至蒙古全国最著名的寺院,也是蒙古国目前最大,最重要的喇嘛寺庙,理所当然的,它也是蒙古国的佛教活动中心。鼎盛时期,甘丹寺曾有1万名喇嘛,寺内的章冉泽大佛高28米引人瞩目,全身镀金,镶嵌大量宝石,是蒙古国里人人以之为傲的国宝。根据史书上的记载,1921 年苏联控制蒙古以后,无例外地以革命的名义没收佛教寺院财产,摧毁庙宇,逮捕、镇压喇嘛并勒令还俗,给藏传佛教以毁灭性打击。但是随着国家渐渐脱离苏联阴影的封盖,传统文化也慢慢恢复元气。目前蒙古国每年一度的祭祀活动,都要由总统先生亲自到甘丹寺主持仪式,可见甘丹寺在蒙古国和人民心目中的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或许佛教圣地都会有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方式,摄制小组在寺里拍摄的时候,觉得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虔诚和静谧。而拍摄时发现的一朵奇特的云,更是增加了这座宝寺的神秘感。

    甘丹寺的拍摄工作结束后,摄制组又马不停蹄地在城市里四处游走,拍摄空镜。虽然时间紧张,但我还是仔仔细细地把乌兰巴托打量了一番。整个城市街道宽广,两旁的树木高大挺拔,车辆来往穿梭。蒙古国立大学在城市一角,校区不大,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探访在此的树轮研究室,采访Baatarbileg Nachin教授。该实验室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提地球科学研究所的树轮实验室(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与蒙古国立大学合作的项目之一。他们在位于蒙古中西部塔瓦格基泰山脉的高地上收集已经存活了五百年的西伯利亚红松的标本。高地上每一年气温的变化都会影响树木的生长。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该小组根据公元1465——1994年都存活的树木绘制了一条温度曲线。然后他们又从那些尚存的枯木上搜集其他标本,并在这些碎片上的树轮与那些存活的红松上的树轮建立关系。这样,关于气候的树轮记录可以延伸到公元850年。对Baatarbileg Nachin教授的采访在额尔德尼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

    为了表现气候变化对草原蒙古牧民的影响,我们来到了蒙古中央省阿拉坦宝力高草原,跟踪记录了牧民一家由于天气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生活场景。男主人的名字翻译成汉字叫巴图,女主人叫百萨,不过我们叫她百笑,因为她总是时不时的发出爽朗的笑声,一天下来不下百次,所以大家给她取了个亲切的外号——百笑。

    深秋的蒙古草原,天湛蓝,牧草早已泛黄,偶尔掠过太阳的白云使远处群山看起来忽明忽暗。白色的蒙古包星星般缀在一望无际的、像大海一样辽阔的草场上,彼此间相隔的似乎有些遥远,在外乡人眼里也许会觉得与世隔绝,但是对于蒙古人来说,这是本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也可说是一种草原精神,这种精神和他们随性、追求自由、爱好天然的性格息息相关。我们走访的这户人家就是如此,男主人巴图,女主人百笑,豪迈中带着友善,粗犷而不失细腻,端几碗飘香的奶茶,捧一盘最原汁原味的奶皮子,再熬上一锅新鲜的羊汤,在主人爽朗的笑声中,赶路的疲惫早已驱散,取而代之的是安心与温暖。

    巴图一家至今还基本保持着古老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夏季驻扎在相对开阔、水草肥美的夏营盘中,一旦天气转凉,就要尽快离开已经枯黄的草场,迁徙至山脚下避风的冬营盘。祖祖辈辈相传生存经验确保着蒙古人可以完全适应多变的草原天气。看似单调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蒙古牧民的天然快乐情绪,反而给了他们更宽广的心胸和更大的心灵舞台。

    这种草原精神不仅感染着蒙古人,也传递给了大草原上每一种生灵,肥壮的牛羊、矫健的骏马,无不是无拘无束、随遇而安。
 
    天色渐晚,残阳如血,远处的山包罩上了玫瑰色的光晕,蒙古包上炊烟袅袅升起,百笑哼着长调将羊群赶进羊圈,巴图骑着心爱的马从地平线远处匆匆赶回家,家中定有一碗温热的奶茶在等着他,对于真正的蒙古人来说,自由永远在心,而不在远处。

 

 

 

 

责编:王卉

评 论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内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