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张以庆访谈录

张以庆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新浪 2011年11月29日 15:53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业界评价·董子竹(传播文化研究学者):《幼儿园》在平淡中,在人人都可以见到的事实中,找到了人人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这部片子远远超过《舟舟的世界》和《英和白——99纪事》,这取决于选材本身的深刻性。在普遍中见深刻是真深刻;在奇特中见深刻是矫情。片子整体感非常好,看似杂乱,却在不经意的结构中,延伸着主题,它穿越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直抵生命层面。他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但在强调镜头平实的同时,缺少冷峻而有力的特写镜头,这或许是由于拍摄前期主题不够明确使然,因此有些镜头捕捉得不够敏锐。

   我常听人说起你的时候,他们大多用了“有思想”、“很深刻”的字眼儿,你觉得你是一个思想特别深刻的人吗?

   不,不是的。我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很感性的人,方方写我的那篇文章里就说我是一个通过直觉就能够直接达到本质的人。我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感觉,是直觉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再就是,我很敏感,就像《舟舟的世界》表达的那样,越简单越接近真理。

   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99纪事》到《幼儿园》,好像你所展现的主题越来越宽?

   对,退后一步看看,从激情的舟舟,孤独、异样的英和白,到《幼儿园》,我要表达的东西好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义,但内涵越来越丰富、容量越来越大了,它是复杂的、复合的、混沌的,是非常个人的、也是非常普遍的。

   是一种生命的整体感。有人说你的成功大多得益于你拍摄对象的“特别”,如舟舟、英和白,我却觉得不仅仅是这样吧。舟舟以及英和白在武汉这个城市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了那么多年,最终却让你给“看见”了;如今,在人人都熟知的启蒙教育机构里,你却又“看见”了许多不同寻常的孩子们,你为什么总能“看见”?

   生活有时候是非常宽容的,有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在等待着你,等你去发现。在自在的、自由的情况下,你能够去发现,这很重要。舟舟已经在那儿存在十年以上了,在他就要离开乐团外出谋生的当口,我“发现”了他,再稍微晚一点,就不会是这样的舟舟了;英和白到今年是19年了,当时14年了没有人认为他们是可以拍成这样的,可是他们太重要了!所以,重要的是发现。再就是比发现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开掘。对舟舟,你完全可以拍这个傻子很好玩,或者拍一个特别同情、怜悯他的故事,要不就是拍这孩子真神,是吧?要不就是愁云惨雾,要不就是困境成材,现在我们总是这么开掘。

   对,许多人在创作的时候,常常都是朝着一些惯常的向度的。

   发现之后,如果你没有一种新的开掘、更深的思考的话,它还是一个一般的题材。你要有职业的敏感、职业的意识,这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每拿到一个题材,它几乎都不可能是全新的题材,大都是以往有过拍摄经验和我们欣赏经验的,对吗?剩下的就只是开掘了。《舟舟的世界》,我从来不认为是残疾人题材,《英和白——99纪事》也不仅仅讲的是动物和人的关系,就像《幼儿园》,我也一直不认为它是少儿题材。你看那个马玉兰,高阳,你就觉得他们是成人,我就把他们当成人来看,没有觉得他们是孩子。当然,也有很多人把不一般的选材最后做成一般了,问题就在这,这个非常要命。还有就是他可能意识到了,但没有很好地发现并开掘。这是个“拍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怎么拍”的问题。其实这里有一个窍门,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更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

   你说过:“学习的结果是背叛”。我理解你的“背叛”含义,是不是通过学习别人,你就明白了自己不做什么?

   凡是你学到的、看到的东西,你获得的欣赏经验,或者大家都觉得很不错的东西,你就必须拿它作为你的反参照。你要是和它一样就没有意思了,就是在重复了。这就是说如果不知道“拍什么”,那你就应该知道“不拍什么”。已有的那种开掘样式,那种概念的东西都要舍弃掉。我每拍一个片子,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生不了,就没有信心了,就非常可怕。所以每拍一部片子都是非常可怕的经历,心想有没有下一部片子都不知道,因为没有勇气的话,就再也不敢去拍了。当然,也许哪天突然就想爆发了,因为你找到了一个值得做的选题,你就控制不了。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要拍什么的?

   要拍什么,一直到第14个月我才总结出来,之前是一种直觉的判断,是直觉告诉我不拍什么,告诉我凡是可以想象到的东西一点都不要拍。这个其实非常重要,而且很有意思,它是个逆向思维。如果你不知道拍什么,你就去判断你不拍什么。

   举例说呢?

   比如说,我们没有拍做游戏、讲故事,一百个导演,都会去选择那个。上课不拍,这虽然是幼儿园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但因为它有教学大纲,很容易拍得概念化。好,你别的课不拍吧,图画课、音乐课总得拍吧,然后就是这六 一节总得拍吧,过年你得拍吧,那是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大的节日,可后来我觉得还是不拍。为什么?不是说我们故意不拍。过六一应该是客观的,应该可能愉快,但是问题是我们今天的六 一,非常要命的是成人化了。其实六 一是给成人看孩子们的“欢乐”表演,成人按他们的想法,以为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们集体跳舞,先排练两个月,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哪是什么快乐啊?还得笑。所以都成人化了、模式化了,这就是概念。因此,我就舍弃了一切概念的东西。排练呢,一百个导演都会去拍,我不拍,却拍那个不排练的孩子,把别人的排练当作他的前景,要去拍大家都看不到的东西。我还基本不拍老师。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