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身心与精神的跋涉--拍摄《山洞里的村庄》

郝跃骏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央视网 2012年10月08日 16:35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时间的重量,因影视人类学而显

人类学电影从一开始就要求纪录画面绝对的真实,科学性+真实性成了这门学科的生命和灵魂。所以,人类学电影与纪录片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它们一直在相互影响着。可以说,所有的影视人类学电影都是纪录片,但并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是人类学影片。

摄影机发明后不久,电影就被人用来纪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这种强大的纪录功能一下子就被一些探险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发现了。真正的人类学纪录片根本不需要猎奇,它需要的只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并纪录我们这个正在变化中那些文化现象和人类的行为方式,它的田野工作方法和基本的职业要求,可以很容易与拍摄对象勾通与交流。这样,早在摄影机进入被拍摄家庭之前,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大多已经成为了无拘无束、无话不谈的朋友或者“亲戚”了。

当然,毫无疑问,人类学电影或者说人类学纪录片在拍摄上有着比普通纪录片更高的要求,拍摄、制作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难度也要更大。比如,按照西方的标准,在拍摄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时,如果没有一年以上对你拍摄对象和文化的了解,你没有资格进行拍摄,此外,制作人还必须掌握被拍摄对象的语言。仅此两点,在到处充满了浮躁和功利的中国纪录片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所知道的拍摄时间最长的一部片子,共用了五十年的时间,既讲述了一个人的命运,也纪录了一个社会的变迁。1996年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大奖就给了这部用生命拍摄纪录片的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

人类学纪录片在保存、抢救正在不断演变、消失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之外很多领域的重视;然而,在缺乏影像档案传统的我国,现行的电视体制,还不可能让你用这么长时间去这么大跨度地跟踪、纪录一段历史进程;对于独立制片人来说,目前,他们还受到生存、拍摄资金等等方面的困扰,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他们拍出足以对得起历史的纪录片。

我本人靠做纪录片吃饭。可我一般不看媒体中播出的纪录片。我很难说清楚为什么。

 “节奏缓慢、冗长而沉闷”,这对我来说好像还是可以忍受,最不能忍受的可能是那千篇一律的雷同,题材雷同、拍摄方法雷同。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什么东西都一样”更可怕的东西了;又比如那些动辄“煽情”,动辄揭人伤疤,或者从头到尾都在哭哭兮兮,让人难受的片子;那些只有“吃饭、睡觉”之类,任何人都有的日常琐事堆沏起来毫无意义的“故事”,还有不管是什么题材,都要跟在被拍摄对象后面走来走去,被理论界称为“跟腚派”的那些纪录片。反正只要出现这样的画面我就要调台。我本人尚且如此,那普通的观众呢?我们的纪录片是否需要面对观众?怎样面对观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中国的纪录片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它曾经是文化人、电视人追求真实、独立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宣泄”的一个盾牌;它一度曾经是一棵打破抵御“非真实”压力的救命的“稻草”,一个虚幻而梦想的天堂。于是,纪录片成了所谓“文化人”和少数专家的“宠儿”,成了所谓搞“艺术”的代名词,“搞艺术”则成了讥讽那些执迷者的代用词。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