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系列政论片《啊, 珠江》(1992-1993,导演、摄影、剪辑)
珠江,一条年轻但一直是为世人所瞩目的河流,它是中国境内的第三长河流。珠江三角洲曾经是中国对西方文明最初的瞭望塔,这里发生过东西方文明最初的剧烈碰撞。这里连接着内陆与海洋,这里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一直引领并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珠江以及珠江三角洲所代表的全新经济和社会形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然而,这条大江的源头则在云南的大山深处,那里在保留着传统和淳朴的同时,仍然保留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的观念。于是,江尾和江头就成了先进与落后两种文明的象征。
该片用非常讲究的影像语言和政论式的笔触,探讨了高原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描述了内陆人在珠江三角洲所面临着的困惑;揭示了文化与海洋先进文化的冲突;通过对珠江的拍摄和政论性的影像展示,该片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那些让内陆高原人感到陌生词汇和信息,描述了这些全新咨询对高原人的启示。
这是作者唯一的一部电视政论片。
纪录片《拉木鼓的故事》(1992-1995, 合作导演、摄影、撰稿、剪辑)
在中国和缅甸交界的茫茫群山中,生活着一些曾经猎头祭祀的佤族部落。他们崇拜山、崇拜太阳、崇拜主宰万物的大神:莫委,崇拜神灵,也崇拜木鼓。他们认为木鼓本身就是一种精灵,是神的化身,是人神对话的媒介。每年的春天,他们都要用猎取的人头来祭祀神灵、祭祀谷物、也祭祀木鼓。拉木鼓仪式,作为全民性的祭祀活动,在佤族人的社会生活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十年代末期,随着猎头习俗的被禁止,拉木鼓仪式也成为一种野蛮与落后的代名词,消逝在佤族的现实生活中。
三十多年了,没有人再能看到过仪式的全过程。1992年初春,为探访这个昔日的猎头部落,纪录佤族文化的变迁,我们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西盟县境内。这里曾经是佤族猎头习俗和拉木鼓活动最为盛行的地区。我们想在这里组织并复原“拉木鼓”和“砍牛尾巴”仪式的全过程。于是,围绕着这次拍摄,便有了这个真实的故事。
本来拍摄者想通过对两种已经不复存在的传统仪式的复原,来纪录、研究佤族的“有形文化”,然而,整个“搬演活动”竟被这里的老人们当真了。
拉木鼓,这些曾经在佤族生活中占有相当影响的“有形的”仪式,在这里早已消逝了三十多年,今后恐怕也不会再重演.然而,那些无形的、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对鬼神、祖先的崇敬和惧怕、对那些数不清的精灵,山鬼、藤条鬼、火鬼、树鬼的笃信,现实世界之外那个无形的世界,恐怕很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他们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抹灭,它深深地潜藏在西盟佤族山民的心里。
该片拍摄于1992年,最后完成1995年。该片曾入围‘95中国首届影视人类学国际会议,这是一部在当时极有争议的人类学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