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3、刻求哲学阐释
用哲学思维解析事物—以重复的表现方式 纪录人与自然的存在状态
《海路十八里》之所以能够被广泛的认可,是因为作品给观众带来了多角度的认知层面,而这一认知的获取是生活带给我们最初的感动,并把这一感动不断地提升和丰富,使之成为形成作品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的命脉。我们坚信只要作品保持住最初的感动,并忠实纪录作者认识其事物的感动过程 作品就会非常真实,就会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与其保持同步的感动。其实感动的过程就是作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纪录片与其说是纪录客观存在,不如说是纪录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
纪录片的真实存在于主观对客观认识—认识—再认识之中。没有主观的能动作用,就不会有对客观本质的揭示,就不可能给观赏者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理性思考。
从直观来讲采挖过程只是一个瞬间,如何把眼前一个个瞬间定格在历史之间,如何让人细致入微地品味瞬间里的生命状态。我们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了反复思考,最终确定以重复的手法来解析瞬间,从中放大我们的哲学思考。为什么要以重复的手法来解析瞬间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生活原本就是由一个个小的“重复”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讲,200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潮退而进,潮涨而出这种人与自然相依相融的景象每天都在重复,从微观的角度看,每次采挖过程分为走进、采挖、走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行为在相对的时间内无数次“重复”来完成的。可以说,“重复”体现着他们的生命本质、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因此,我们在表现手法上,从结构、节奏、叙述、景别上,强化“重复”的意念,并使其极至化。如果说这种“重复”的表现方式也许给人带来平淡、单调的感受,恰恰正是这一感受廓清了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廓清了生活里每一个人的常态,因而使观赏者在观赏片子的同时,也看清了自己,感受到了片中自然、亲切、真实的生活。
正因为“重复”在此片被赋予明确的指向性,才得以把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串联起来,使原本平淡、单调的生活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重复”不仅呈现平淡、单调的生活,还让观赏者感受到在平淡、单调的生活里蕴涵着快乐和满足。快乐就在你身边,快乐就在艰辛的劳作之中。这也许正使此片被人认可的地方。
综上所述,纪录人与自然的存在状态,对从事纪录片人来讲是一生一世的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需要创作者以自身的生命与其所要纪录的事物相伴。对人与自然存在状态的认识与表现的程度,是和创作者的历史观、哲学观、美学观是否成熟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通过小事件反映大气象的过程,也是创作者历史观、哲学观、美学观走向成熟的过程。它受制于创作者历史取向、哲学取向、美学取向的限定。因而提高和完善创作者历史观、哲学观、美学观的修养,是解决小事件反映大气象的关键所在。那么,历史、哲学、美学三者在通过小事件反映大气象的过程中是一个什么的关系呢?为了便于说清楚,我们把三者比喻成一支糖葫芦。我们把拍摄到的一个个客观事物等同于一个个山楂称之为历史,把穿接一个个山楂的竹签称之为哲学,把包裹山楂的糖浆称之为美学。一个个山楂经过竹签穿接被组合在一起,再经过糖浆的包裹,成为可供人品尝的食品(如图4所示)。从中我们可以明白纪录片所纪录的小事件,大气象,就是把一个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客观事物,经过哲学意识的穿接,使之形成内容的实体,实体经过视听美学的表现,成为可以欣赏的电视作品。
实践证明,创作者要想通过小事件反映出大气象,必须要以历史、哲学、美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认识和表现人与自然生存关系,进而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发现和价值,其发现和价值,又必须在世界广泛认知的范围内,否则也是毫无意义。这一点对作品走向世界至关重要。(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