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人与海之印象——电视纪录片《海路十八里》创作谈

李汝建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央视网 2012年02月10日 15:00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一、小事件,大气象——建立思维方式的新靶点

所谓的小事件,指的是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平凡之事。所谓的大气象,指的是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进程。我们之所以提出“小事件,大气象”这样的概念,是多年来苦恋纪录片而又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顿悟,得益于一次次参加国际电影节落选后的阵痛。阵痛多了,顿悟多了,思考也就多了,仿佛象昏睡多日的人一觉醒来,豁然明亮许多,恍然间对身边过去看来极为平常不经意的事物,有了特殊的发现和认识,对熟知的事物一下子陌生起来,顿感新奇。我们过去的创作思维方式,由于缺少通过小事件反映大气象的理念支撑,其作品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有悖于纪录片的规律,有悖于已被国际认定的纪录片创作原则。因此,在《海路十八里》创作过程中,我们尝试着以“小事件反映大气象”的思维方式,作为认识事物,反映事物的起始。力求以贴近、尊重的心境去发现和表现普通人、平凡事的存在形态,以平等、和谐的眼光去发现和表现人与自然之和谐。通过截取人们一个个简单的采挖劳作过程,把前景里的普通人,平凡事,与蕴涵其中的历史、哲学、美学的生命意味有机粘连,浮现出可以意会的大气象,使其具有向外辐射的张力,从而形成本片真实地诠释客观事物的特色。

为了在《海路十八里》的创作过程中,能够以“小事件,大气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我们从历史、哲学、美学三个方面来提升我们表现事物的能力。

1、刻求历史意蕴

用历史思维认识事物—呈现生活变与不变的轨迹 纪录人与自然的存在在状态                                         

我们信奉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历史。我们所指的纪录历史有二层含义,其一,已远去的事物,其二,正在发生变化的现实。我们认为只有从纪录历史的角度去纪录现实,才能真正地介入现实并对现实产生积极的意义,才能留下具有历史意蕴的活动影象。

为了拍得明白,说得清楚,我们在前期的采访中,不仅走访了市相关部门,也走访了当地的干部和渔民,从中我们对采挖蚬贝人们的生存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七五六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户姓刘的人家来到这片海滩,无意间发现这片滩涂蕴藏着丰富的蚬贝,便落户此地,以采蚬贝为生,过着自采自足的生活。一九九九年村里成立了海洋公司,各家各户都入了股。现在全村有一千三百户,四千五百口人,年人均收入六千元。采挖来的蚬贝经过精心筛选,分出等级,分别销往日本,韩国和周边的城市。现今,采挖蚬贝的人数一天天在增加(外村、外市、外省的劳务人员纷纷涌向这里),滩涂一天天在扩大,路途也在一天天变长。

二百年来,这种劳作方式一直没有改变,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重复着走在这条叫“墚道”的海路上,并使这条路坚硬而坚实。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仍将要从这条路走进去,还要顺着这条路走回来。

我们触摸历史,是为了看清今天的现实,进而超越我们视野的局限,把持住生活跳动的脉搏,真正纪录下人与自然的存在状态。事实上,就事件进和出的过程而言,是极为简单和平常的。走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能够在纪录普通人、平凡事的过程中,反映出大气象,我们着力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上依顺采挖过程的始末,进行若干单元的细化。每一个单元只表述采挖过程的一个部分,即可单独存在,又要与前后单元相互连接,以此构成本片的叙述链条(如图3所示)。使原本单一、简单的劳作过程,在每一个单元的表述中,被逐一放大成我们历史发现和历史认识,并被附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采挖过程认识的纪录,使本片具有史的品味。我们期盼作品给人带来新奇感受和独特思考。

在确立本片表述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对景别的使用进行了一定控制。电视的景别是表现事物的主要语言形态,不同的景别有着不同的表现功能。一般情况下创作者对一事物的表现,往往习惯于使用全、中、近、特的语言形态,来表现对事物的认识。而我们在创作《海路十八里》的过程中,却采取以全景为主,中景为辅的语言形态,一改过去对景别的习惯运用。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全景、中景遵从了我们眼睛的感受,顺从了我们认识生活的过程,与我们心理感受保持了一致。也就是说只有全、中景别才能把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和方式真正表现出来。全景和中景在那一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们从印象出发的感受,符合我们真实的心理活动。当我们面对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滩涂;面对壮阔的劳动场景;面对一支缓缓走向远方的长长队伍;面对一群群背朝太阳面朝大海的人们;面对把沉重留在不断向前步履间的人们;面对把欢笑留在不停忙碌中的人们,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关注的只有那天海之间一群人的活动,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活动,否则就无法呈现我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由于特定心境和情景的使然,直觉时刻提醒着我们《海路十八里》要想纪录我们切身的感受,并最终获取印象的纪录,必须选择全景和中景作为主要的纪录方式(如图3所示)。必须舍弃近景、特写。舍弃近、特景别是为了获取全、中景别大视野地看事物、纪录印象。因为,我们知道景别不仅规定着作品的叙述方式,也规定着解读方式。如果《海路十八里》在这一点上构想不严密,就无法实现印象的纪录。如果近、特景别使用不当,就会与全、中景别相克,抵消全、中景别的作用。我们深知,当近、特景别一旦进入观众的视野,观众就会顺从近、特景别的作用,关注具体的人物姓什么?叫什么?以至于无数的疑问生出,而这一切不是我们想说的和想表现的。因此,我们对景别的使用,只能选其一,不能选其二,二者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许是生活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本片的艺术风格。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由于重视不够和体悟不多,往往是原本简单明了的事情,经过我们一纪录,就变得杂乱无序、视听混淆,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景别使用不当所至。可以说景别不仅规定了说什么和怎样说的内容,同时也严格限定了观众只能这样看,不能那样看的欣赏方式。当然,我们不是说近景、特写不能纪录印象,它应依创作者的性情和具体的内容以及情景而定。《海路十八里》在景别的设定上,依据特定的心态和情景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图3

为了使本片的表述方式与景别之间产生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张力,进而真正地反映我们的认识。我们选择了字幕形式加以注释,以其解析画面,深化画面,丰富表述方式的内涵。字幕内容力求简洁、朴实,要对情景加以交代和说明,特别是对人们如何生存的方式加以强调,点化出本片的主题。本片字幕内容共有十三句话。

(1)退潮了,海滩上露出一条路。

(2)每天上千人拥上这条路。

(3)这条路很长,穿过海滩,穿过海岔。

(4)路的尽头,一万八千亩滩涂,盛产蚬贝。

(5)海水很快又要涨上来,人们每分钟搂耙上百次。

(6)死蚬贝的壳需要清理。

(7)涨潮了,人们被海水撵着往回走。

(8)自行车是他们最好的负载工具。

(9)来回十八里,忙碌四小时,收获百余斤蚬贝。

(10)上坡的路只有二十几米。

(11)蚬贝一公斤能卖八角钱。

(12)全村一千三百户,几乎家家以采挖蚬贝为业。

(13)十八里海路位于中国辽东半岛,一个叫海洋村的小地方。

 这些字幕内容分别依附在单元与单元之间,形成本片的表述样式(如图2所示)。字幕内容在顺延画面的余韵的同时,释放出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存在状态。画面让人直接感受到直面而来的生活,字幕让人意会出画面背后社会跳动的脉搏,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反映现今社会的大气象。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