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康健宁,1954年生,河北人。1970年代中期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此后将近十年在大学体育系做老师。1980年代中期进入电视台工作,开始拍摄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曾任宁夏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纪录片的重要代表人物。
作品:1988:《闯江湖》
1990:《沙与海》(与高国栋合导)获“亚广联”纪录片大奖
1992:《生活》
1993:《公安分局》
1997:《阴阳》
2000:《当兵》
2002:《听樊先生讲过去的事情》
作者:吕新雨
出处:《南方电视学刊》
吕:你说过纯粹的纪录片的概念,什么叫纯粹的纪录片?
康:这概念一直没有人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界线清楚地把它表达出来,但这种感觉是有的。比如说,《沙与海》是作为纪录片送出去的,也获过奖。但是国外有人对我说它偏重于报道,当时我并不是很在意,也不是很理解。然而参加了一些国外的电视节活动,有点恍然大悟。我们的教学、书本里面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是什么,经验当然也没有。简单化,迅速地接近编导的意图,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很多最直接最浅显的东西,我认为这叫栏目节目。我觉得节目和我们所成天讲的纪录片还是有区别的,是不同的。那么到底区别在哪儿呢?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应该说都是有画面拍摄,也不绝对是有解说词或没有解说词,有音乐或没有音乐,我觉得这好像不是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我认为应该区别于节目的是,所谓编导的意识,他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观点和看法或许是出于某种角度,或者被人接受或不被人接受,或者被理解或不被人理解,这都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他得有个人的观察的、纪录的角度,这是展示思想的一个过程。
吕:我有一个体会,我比较多地把80年代新纪录片看作为一个不约而同的共通的追求,为了追求真实,用了很多为了真实而真实的手法,刻意地去长镜头,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的, 这种矫枉过正的态度,当时是体现一种反叛,对传统的反叛。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大家开始再反思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不足以体现纪录片本质性的东西,就开始各自的探索。我所关注的是为什么大家同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大家同时都会有这种反叛的需求?这是个人的,但同时也不是个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因为是不约而同的。
康:它是时代的。
吕:那么,你认为到底什么是纪录片本质性的东西?
康:本质性的东西,我还是这样讲,一定是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方式。另一种很重要的就是他应该具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他非常深刻地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用那么一个点去解剖它。就是咱们一直提到的深刻的意义。表面上可能不被很多人发现,不被很多人重视,不像一件事件那么引人入胜。是这样一种东西。
吕:这样的表述固然不错,但我总觉得没有把你的东西表达出来。就是说在我的感觉中,你和在北京的这些纪录片人有些不同,你很早就开始去抵制这种贵族倾向,好像很早就在纪录片中本能地坚持那种“人民性”立场。你对这种比较时髦的思潮,什么现代后现代的这种东西就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是天然的抵抗,从来不受这种干扰。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你可能从来不关心,也不想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