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纪录片市场化:中国问题与外国方法

何苏六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央视网 2011年11月29日 11:40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除了有极少的非正面评论,如“缺少故事和戏剧性,显得冗长等,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很积极,赞誉之词无以复加。谈到画面会说“美仑美奂”、“视觉盛宴”;说起音乐则是“天籁”、“震撼”。然而摄制这部总计投资近4000 万美元、被雅克·贝汉戏称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法国影片”,困难重重,除了技术难题以外还有资金。谈到资金,雅克·贝汉颇为感慨:“每次拍摄前的资金也并不是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 往往需要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像《迁徙的鸟》一开始就没有找到任何支持。”对此, 这位至今已九获国际大奖的电影大师感触良多:“拍摄纪录片比拍摄故事片筹资更为困难, 因为纪录片更难被市场接受。拍片的筹资就是一个登山的过程。登山不应先看到山顶, 而是应看到放下脚步的地方。”不过,雅克·贝汉还说,“资金并不是一部片子成功的决定要素,它只是一道障碍,需要我们勇敢跨过去。”

  截至2003年底,这部影片全球的票房收入为3098万美元。雅克·贝汉告诉记者:“想收回成本,比你们想象中的还要难。用电影胶片来拍摄、记录鸟的生活、生存,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我是出于兴趣才来拍的,它不是工业化的产品,这是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飞翔的梦想。你觉得人的梦想贵吗? 它肯定是很贵的。”雅克·贝汉“飞翔”的梦想也许是全人类的梦想。因此,他的兴趣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兴趣。这也许就是后来有27家影视制作公司和政府机构参与本部影片制作的一个原因吧。

  我们要感谢雅克·贝汉,感谢他给与我们如此奢侈的享受;感谢他让我们飞起来鸟瞰我们美丽的地球;感谢他让我们如此真切地去感受地球上另外一种生灵;感谢他让我们静下来,思考。

  随想一:有的纪录片制作人不敢要钱,也有的纪录片人不会钱: 前者是缺自信,后者是缺能力。而低成本制作,往往成了随心所欲和粗制滥造的借口,可以心安理得地逃避责任。

  随想二:欣赏纪录片需要前提,对于一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在物质没有保障和精神没有太多需求的情况下,很难静下来品味一部不能带来轻松娱乐又没有实际可用信息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在我国遭冷遇并不奇怪。而几年前北京电视台播出《我们的留学生活》遇热, 收视率超过当时的电视剧,也不奇怪。因为这部纪录片中那些真实的人,给了许多正在和他们一样奋斗着的观众启示、力量和希望。

  个案二: 把布什从白宫赶出去《华氏9·11》Fahrenheit 9·11 (2004)

  美国。导演: 迈克·摩尔。片长: 122 分钟。

  2004年5月17日,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首映。美国公映时间为2004年6月25日。截至2004年10月底, 已经在51个国家和地区公映。

投资:600万美元。截至2004年9月底, 全球的票房收入为二亿一千三百万美元。

  已获主要奖项: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英国独立电影节最佳外国电影提名;国际纪录片协会奖提名等等。在200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华氏9·11》获得金棕榈奖。这是30年来评委会首次把最高奖颁给了一部纪录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个结果是政治性因素压倒了艺术本身。看来这部纪录片不仅是给美国这一年敏感的大选带来影响,而且也在国际政治中被用作一个小小的筹码。政治影响正是迈克·摩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标。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他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对美国总统大选造成影响, 把布什从白宫赶出去。一贯善于利用媒介影响力的布什政府显然明白这部纪录片的分量,因此,借种种理由为它的上映设置障碍。然而,在戛纳这个世界顶级的电影节上夺得大奖所产生的新闻效应,给了布什政府一个大难题。白宫发言人在记者问及影片获奖时表示:“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这是美国伟大的地方,任何人都有权做他想做的事情,对于《华氏9·11》获奖一事, 我们不做评论。”不管怎样,该片获奖成为美国人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一个保障。离总统大选日不到半年,对于摩尔来讲,这个奖来得太是时候了。事实上,获奖后一个月零八天,《华氏9·11》就得以在美国公映,并在第一周就获得239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随后一直攀升,在一个月时票房已经超过一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亿元的纪录影片。

  迈克·摩尔并没有就此罢休,又在大选之前把他的纪录片制成了DVD ,他要“让所有的美国人民都知道布什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真相。”有人这样描述迈克·摩尔:“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标,他是一位载有核弹头的潜水艇的舰长。”尽管摩尔没能让他的影片改写美国的历史,不过其影响力是无法低估的。大选后的一个半月,CNN 依然认为迈克·摩尔与当选总统布什在成为2004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上的几率不相上下。

  的确,摩尔是一个很懂得借力的人,在制造纪录片的影响力上是这样,在制造纪录片的市场上也是这样。

  随想三:对于有些纪录片来说,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题材,可能是取得良好影响力和市场效果简单而有效的两条法则。新闻性的因素自然会在这些纪录片中被考虑。事实上,安排在新闻频道的纪录片栏目《纪事》已经在“经营”新闻纪录片的概念,成效也不错。有人会担心这类纪录片如何与调查性新闻节目划清界限的问题,不知有没有人担心过《新闻调查》节目如何与纪录片划清界限的问题。我还是欣赏邓小平的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 在纪录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这样的观念显得尤其适用。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