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直面市场:中国纪录片当前境况描述

何苏六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中华传媒网 2011年11月28日 10:08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内容摘要】 市场化使中国纪录片陷入困境,中国纪录片面临又一次转型;市场化又将整合中国纪录片,让纪录片走向一种真正意义的繁荣。直面市场,也许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市场;纪录片;困境;转型;整合

  记得1998年起,国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的气氛就开始慢慢变得沉重起来。中国纪录片的同行们遇到了两个难题:其一是纪录片在语言和风格上很难突破(抑或是不敢突破)纪实的形态;其二是纪录片栏目化趋向带来的创作环境的限制,让自由惯了的同行们有点无所适从。前一个难题,尽管也有别的因素影响,但主要是纪录片发展过程中自身因素促成的,是纪录片本体的问题;而后者则更多是纪录片以外因素造成的,是纪录片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这两个难题,表面上似乎都与市场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市场,以及由市场化而引起的创作环境的变化,扰乱了中国纪录片;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又将整合中国纪录片。直面市场,也许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对中国纪录片(主要是带有主流色彩的纪录片,对于民间独立的纪录片将在别的论文中专门论及)当前的境况,以及纪实主义和市场化的历程和走向作一简单的描述。

一、问题的提出

  1.纪实主义的形成:中国纪录片的一次转型

  不管怎么说,1991年的《望长城》为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带来了一股清风,打破了当时相对贫乏、沉闷的气氛。无论是纪录片的理论,还是纪录片的创作,从此似乎都有了新的语言和风格。比较此前此后的文章和作品,从词汇、镜头、风格上,依稀可以看到那道分水岭。因此,《望长城》的意义,除了引领了中国电视纪录片转向纪实主义潮流以外,应该说,更主要的是激活了纪录片同行的思维,重新点燃了他们的激情。

  随后出现的纪实主义潮流,促成了中国纪录片语言、风格、题材、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的一次转型。

  的确,有些题材适合用纪实语言,或者说纪实语言适用于某些题材。由于近距离、跟随性的纪实拍摄不太适用高层的有身份的人物,而这种风格对于拍摄普通人物却是得心应手。镜头对准了老百姓,视角自然也就转向了平实。因此,纪实主义风格的出现很快就突破了此前中国纪录片的沉闷和单一的状态。

  也许是以往的纪录片语言把人们禁锢得太深,也许是纪实语言与纪录片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性,纪实风格的语言一出现,人们便迫不及待畅快淋漓地享受它,并很快引发了中国纪录片纪实主义的潮流,完成了中国纪录片的一次转型。这次的转型力量之大速度之快,使得90年代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流,成了纪实主义的天下,并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包括获国际大奖的)作品。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