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聚焦跨文明对话的纽带——汉学,追述、演绎跨文明的交流史。
在文明与文明的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照亮彼此的心灵。
Sinology,汉学,世界各国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
地球是圆的,这是近代化以来人类才逐渐认清的事实。在此之前,世界,曾经是一个个各自独立的文明体。随着跨文明交流的深入,世界,才真正成为世界。而其它文明体与中国之间对话的纽带,就是汉学或中国学。
日本在14世纪开始形成汉学,距今已有700年;利玛窦于1582年入华,他所象征的欧洲传教士汉学亦有400余年;1741年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诞生了第一位汉学教授,代表东正教文明的汉学已近300年;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开始,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近200年的历程;将汉学扩展为全方位中国研究的美国中国学,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也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中国与其它文明交流史中,诞生了璨若星辰的汉学大家:利玛窦终老中国,为欧洲系统介绍了中华文明,也为中国介绍了欧洲的自然科学;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成为了伏尔泰《中国孤儿》的蓝本;李约瑟1954年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轰动西方汉学界,他说:“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学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史》,今日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学专家,皆出于其门下。等等。
因此,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介绍中国文明、营构中国形象、并以此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理应对汉学更加关注。用各种文字写的这些关于中国的研究著作,在世界各地出版。中国的学问,已越出国界成为一种世界性学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回顾历史,显得紧迫且意义深远。
《纽带》,穿越历史,沟通现在,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