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红镜头”背后的故事——“电视将军”刘效礼专访(上)

刘效礼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纪实台 2014年11月15日 17:11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董岩:还记得您的处女作吗? 

  刘效礼:当然记得。那是1967年3月,我写了第一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兰考人民战斗的新篇章》。那时的电视荧屏,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是电视台长期的新闻节目来源,新闻片和纪录片则是采用最多的报道方式。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可我从来没有写过啊,我就问,怎么写?领导说你到资料室看看去,去看看别人怎么写的。我就天天钻到资料室,就这样边看边学,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还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董岩:您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这么顺利。更没想到,后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刘效礼:那时年轻,思想单纯,有工作热情,也有激情,天天就琢磨怎么写稿子。记者们采访回来,常常把镜头表给我,让我写稿子。有时,一晚上的新闻稿都是我一人写的,想起来挺自豪,也很幸福。后来台里又把写《首都军民庆五一》解说词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初出茅庐的我。

  董岩:当时中国电视纪录片是不是受列宁“新闻影片是政治性强烈的‘形象化的政论’”的影响很深?  刘效礼:那时报道内容以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为主,宣传基调是颂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像《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欢乐的新疆》、《三口大锅闹革命》、《大庆在阔步前进》等多数电视纪录片都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颂扬教化色彩,宣传味浓、题材狭隘、形式单一,甚至连镜头如何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当时写解说词主要是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但刘效礼没有简单地抄录,每次总有些自己的创意,逐渐形成了简单明了、清新隽永的独特个性。

  刘效礼:那时我刚到中央电视台还不到半年,接过这么重要的任务,也没有发怵,稿子写出后,领导审查通过录用了。当时我们三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一个晚上就把片子录出来了:一张桌子,两边是播音员赵忠祥、虹云,我在中间,把他们各自念的解说词都分别做了记号。军管小组组长在外面沙发上躺着睡觉,等着看片子。片子完成后,赵忠祥说了一句话:刘效礼这小子将来不得了。

  董岩:您在40年的电视生涯中经历了许多大事。包括政治事件和自然灾害。我知道您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最早赶到灾区的记者。

  刘效礼: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并严重波及到北京。当天下午,我们正在搭防震棚,领导跟我说:“中央急于知道地震的情况,你去完成这个任务。要求是:及时、迅速、准确、快去快回。”我和许佑宁同志,第二天就坐着吉普车,带着摄影机、胶片,还有刚从食堂领来的一麻袋大米和一包咸菜,直奔唐山。4个小时后到达灾区,我们吃惊地发现:唐山毁了!当时救灾工作刚刚开始。街道两旁摆着用塑料布或棉被裹着的尸体,活着的人还没有从地震的惊吓中清醒过来。空中的救灾飞机撒着慰问信和食物,为数不多的解放军医疗队在街头为群众医治伤痛;一辆辆军车拉着食物、药品涌进市内,也有一些汽车拉着尸体开往城外,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死人。我们台是第一家到达灾区的新闻媒体。

  董岩:没有明确的采访对象,也没有单位接待,您们是如何进行这次艰难而特殊的采访?  刘效礼:一进城区我们就开始了拍摄,大量的移动镜头都是在汽车上拍的。在拍摄内容的选择上,强调快而准确,同时突出重点。当天下午重点拍摄了灾情,详细介绍了车站、新华街、陶瓷厂等市内主要设施的震情。第二天上午则重点拍摄了救灾的场面。当时若有电子录像设备,搞现场采访拍摄是完全可能的。当时拍摄很艰苦。一到唐山,我们把大米和咸菜送给了灾民,喝不到水,渴极了,我们就和灾民一样喝游泳池的水。晚上,在唐山地委大院的水泥地上,我们四个人挤在一张草席上。时值盛夏,酷热难耐,水电不通,四周一片漆黑,余震未停,加上时断时续的哭声,让人难以入睡。我们就轮着喝一口药酒,虽然不解渴,但能抵消附近腐烂尸体的臭味。这是终生难忘的一夜。在返回的路上,我们清点了不到一天的工作,共拍摄胶片七千多尺。  (刘效礼是幸运的,置身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亲历了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在1973年的五一,彩色电视开始在北京试验播出;10月1日,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进行了彩色电视节目试传;1978年5月1日,原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台,中国的电视事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新闻报道重新回归真实;1979年底刘效礼完成了第一部反映农村大包干的纪录片《说凤阳》。)

  董岩:《说凤阳》反映了您对当时社会形势变化发展的观察和思考,它是怎么出炉的?

  刘效礼:当时台里的本意是让我了解农村生产责任制对军属的影响。但我一去,看到凤阳的巨大变化和当地农民的精神面貌,就改变了主意,决定拍一部《说凤阳》,反映农村包产到户的真实情况。我甚至还有一个拍摄计划:10年后拍《道凤阳》,20年后拍《凤阳是个好地方》,就叫《凤阳三部曲》。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张香山亲自审看了35分钟的《说凤阳》。看完后,他说了一句话:“小刘,这个事中央意见都不一致,你为什么搞了这么大一个片子?”张香山建议把35分钟的片子压缩成5分钟。但我心不甘,也没想那么多,就自作主张,把35分钟的片子只删去了5分钟。30分钟的纪录片《说凤阳》播出后,全国一片哗然。著名画家黄永玉连夜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多少年来,农民形象被歪曲了,你们拍了一部活的社会主义的关于农民的教科书。黄永玉还画了一只刺猬,夫人在一旁题了首诗,意思是刺猬身上的刺就像丘比特的爱神之剑,这是观众对你们的爱护。黄永玉自己把这封信送到了广播事业局。看到播出效果很好,原来悬着的心踏实多了。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