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他用自己的方式,留住故乡

纪录动态 解放日报 2014年10月11日 08:40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拍一百个农民,就是和一百位智者对话,多有劲

       对焦波来说,每一位农民都是智者。“拍一百个农民,就是和一百位智者对话,多有劲!”就这样,从农民身上获取的智慧一直滋养着焦波。

       2004年,爹娘相继去世后,他们的身影常常浮现在焦波的脑海。凌晨,身高只有一米四的娘在推磨,小小的身躯推着大大的磨盘,每走一步身体都轻微地一颤。焦波无数次问过娘,累吗?娘回答,不去想那么多,走一步就少一步。

       第一次学拉锯,爹就告诉焦波:锯要一锯一锯地拉,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看他拉得不耐烦,爹说:为啥学木匠要先拉三年大锯?就是要你悟懂两个理儿,一是懂得配合,二是要有耐心,脚踏实地。

       如今,几十年的人生路走下来,焦波才真正明白:所有的事不都是这样吗?多走一步距离成功就少一步;耐得住性子,便能一步步走得通。爹娘讲的理通了,人生的路也就通了。

       在373天《乡村里的中国》的拍摄过程中,焦波体会到了更多来自乡村、来自土壤的智慧。

       当时,焦波带去了三台摄像机,在村中找寻合适的拍摄对象。

       第一次去到农民杜深忠家时,满脸沟壑的杜深忠正蹲在地上用蘸水的毛笔练书法。

       焦波说明来意,“想拍部记录村里人生活的片子。”

       杜深忠的妻子张兆珍放下手里的活计,脱口而出:“拍戏?俺这一辈子就是战争戏!”她向焦波埋怨丈夫“头顶火炭不觉热”,家里这么穷,他却总想着看书写字弹曲儿。“没钱买宣纸,他就天天蘸水在地上写。”

       闻此话,一旁挥笔写字的杜深忠,把脖子一扭:“你看,太阳亮光从门口照进来一块地方,在我眼里就是一张很好的宣纸。”

       焦波心里的弦,被猛地一拨,“这话太有艺术感、太有智慧了!”

       后来,焦波慢慢意识到,生活在乡村里的杜深忠是个有悲壮情怀的人。那样的人,天生是为了思想和精神活着。焦波知道,在中国任何一个村庄,都有杜深忠这样的人才。杜深忠和妻子的矛盾,不正是农民精神需求和物质现实的矛盾吗?

       他当即决定,拍杜深忠。

       纪录片要有故事,只盯着一家人的生活拍,可能不够丰富精彩。深思熟虑后,焦波的方案是选择三户农家,一起拍。三个家庭,各有侧重。杜深忠代表了村里的“文化线”,焦波还要继续寻觅的是“政治线”和“情感线”的农民代表。

       他想到了村支书张自恩。张自恩从2002年起担任村支书,一张圆脸上常挂着憨笑,在村中费力斡旋。焦波觉得,在张自恩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许许多多基层干部的生活状态,“他或许不是优秀村官代表,但肯定是个有代表性的村官。”纪录片的镜头追随张自恩的身影,捕捉着整个村庄的生活轨迹:村口因修建小广场砍树,村民和张自恩起了争执;为了让村里脱贫,张自恩不断去旅游开发公司寻找机缘;村民张光爱与张光学的纠纷愈演愈烈,张自恩在中间反复“灭火”;有村民怀疑张自恩贪污,不断上访要求查账……

       在忙忙碌碌还有纷纷扰扰之中,张自恩总结自己一年的工作,语带心酸:“干一年支部书记,也就是赚了一肚子酒。”这是张自恩的烦恼,或许也正是千千万万农村干部遇到的难题。

       而镜头在杜深忠儿子杜海龙那里,捕捉的是村里年轻一代的命运和乡村的未来。片中的一个长镜头,让焦波感受颇深,那是杜深忠对儿子的教育:“我们总是被教育要热爱土地,但我对这土地却热爱不起来,守在这里是无奈!贫瘠的土地不养人,年年劳作,所得甚少,为什么我们要全力供你读书,就是想让你摆脱土地的束缚。你别看我一辈子不成功,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这是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泪。”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