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解读张以庆:绝望之后的灿烂

张以庆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人物》杂志 2011年11月29日 16:11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四

  现在我们说说纪录片。

  我在电视台的时候,很少有纪录片,台里也没有设纪录片部,我们通常所看的所谓纪录片在当时叫专题片。

  时过境迁,因社会的开放,科技的发展,与十几年前相比,电视观念和电视手段的进步,可说是日新月异。倘拿现在的纪录片和当年的专题片进行一番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撕拉得非常之大了。纪录片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做派。对细节的注重,对镜头的讲究和对韵味的追求,使它们开始拥有了个人风格。一个没有文化底蕴和没有想法的人是很难胜任现在这种纪录片的编导之职的。

  我想张以庆从进入电视台一开始就在努力地形成自己的风格。把一种传统的公共的表达,变成带有自己强烈个性色彩的表达。他抓住这一点,就仿佛紧紧抓住了纪录片的主脉,扼住了它的咽喉。

  张以庆对题材的选择,多少有些随自己的性格走。他似乎无意拍宏大主题的东西。他的片子全不是那种让你在汪洋大海的磅礴中去感受一种全景式的辉煌,而是让你从一滴水中看到太阳的清澈光辉。他的纪录片选择的事件都很小,选择的人物也很普通,但这些小小的事件和普通的人物所演绎的故事却十分独特,带有强烈的个案意味。尤其主角的人生经历,几无重复性。纪录片的选题往往最考验编导的眼光。这些选题,或者用行话说,这些点子,本身就决定了片子的分量。

  从张以庆最初的片子一部一部地看过来,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的思想变化。由《童年,七彩的歌》的纯真,到《红地毯上的日记》的惆怅,再到《英和白》的孤独。一群永远也当不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红地毯上的日记》),一个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起来的智障者(《舟舟的世界》),一个永远也无法与这个充满活力并且喧闹异常的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白(《英与白》)。这些选题都带着强烈的宿命色彩,它表达着张以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无奈。最重要的是,张以庆的纪录片从一种天然的感动和慨叹而转向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

  许多纪录片的拍摄者,在拍摄别人的生活时,表达的则是自己。虽然看上去是深入到了别人的内心,但实际上它所深入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他能在自己的内心中走多远,他就能在别人的内心中走多远。惟其这样,这种表达才会自有一种感动,让人无法释怀。

  关于张以庆的纪录片,许多专家都作过精彩的阐述。有些议论很哲学,有些议论很深奥,张以庆的思想在这些议论中被拔得很高。但我总觉得,那些被专家总结出来的高深哲理,并非是张以庆理性思考的结果,更多的是凭着他的一种直觉。敏锐的直觉对于纪录片的拍摄者来说,往往比深刻的理性思考来得更加重要。

  其实世界上许多真理都不见得是学问高深的人总结出来的,它们往往就是来自于一个人简单的直觉。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张以庆,依仗着良好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有时直接就切入到真理的深处——它敏锐而准确,不拖泥带水。看罢张以庆的纪录片,你会觉得他把感觉的触角伸入到这个世界的深处,伸入到人心的深处。他温暖而精致地抚摸着让他感动的一切,然后再把他的感觉一骨脑地渗透到他的纪录片中。

  像张以庆这样感觉型的人,不易被宏大的事件所感动,却会轻易被一个小小的细节弄得热泪盈眶。所以,我们在他的片子中,总能看到一些生动的细节。它们在张以庆式的表达中,被强化,被扩张,被尽可能完美地雕琢。相信这些细节的设计和制作,是张以庆费昼夜长殚精竭虑的结果。

  恐怕这也是张以庆的片子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