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光荣岁月

刘效礼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纪实台 2011年08月26日 10:52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作者:刘效礼

 一

    2011年4月20日,中国视协在杭州召开四届六次理事会,会上见到了浙江广电集团的总编辑程慰东,他是浙广集团的大才子。前年的秋天,我俩在南京广电集团的演播大厅里曾一同走上舞台,接受“广电系统新中国60年60人”的颁奖盛典。主持人康辉在介绍我时说“刘将军是中国的纪录片大师,是电视界第一个因拍纪录片而成为将军的人……”云云。我立即接过话筒说:“我不是大师,将军是真的,因为有军委主席的命令” 程慰东在获奖感言中说到了他们拍的电视剧《钱学森》,我立即插话“那才是真正的大师”,此刻全场掌声一片。

 二  

    中国电视诞生的那一年我15岁,在山东潍坊二中读初三,但我不知道中国有了电视。我们学校和潍坊柴油机厂近邻(现在凤凰台天天广告的潍柴动力),晚饭后散步经常和这个厂的工人擦肩而过,他们穿着深兰色劳动布做的工作服,上面沾满了斑斑点点的油迹,柴油味道很好闻,我曾想往将来也能做一名潍柴的工人。 

    1962年我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到了胶东半岛昆俞山深处的军营里,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写的就是那个地方的故事。我当过炊事员、盖过营房、扛石头、拌石灰、装玻璃、刷油漆、勾墙缝、掏厕所、挖猪圈。后来又去师里打球,大比武射击、刺杀、投弹,我还是济南军区的特等射手呢。 

    1966年10月,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一纸调令——实际上是一个电话通知——把我从陆军33师警卫连调到了北京,这时我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电视。 后来在南礼士路13号广播局的招待所里看到了电视——嗨!原来电视是一个装在木头匣子里的小电影,但没想到我会跟这个玩艺儿打一辈子交道。

 三

    到京不久,我当上了央视新闻部的编辑,任务是为电视新闻和纪录片写解说词。上学时特别喜欢写作文,入伍后写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笔记也当作文写,写得十分认真,到电视台不到两个月我记得是1967年春天写了第一部纪录片解说词《兰考人民战斗的新篇章》,摄影是资深记者庞一农,他后来当了全国的劳模,领导和同事们都说片子拍得不错,解说词写得也好。于是在这个春天又写了《首都军民庆五一》、《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等大型纪录片的解说词。现在的《新闻联播》当时叫《电视新闻》每晚也就播出五、六条新闻,有时一晚上的电视新闻,解说词都是我写的。领导放心、同事信任,在以后的日子里,越写越多,很快别人说我是“解说词写作高手”。当然,我也曾为此非常艰苦地努力过。 其实,领导和同事的表扬很重要,应该说不仅是儿童连大人也都是在夸奖中成长的。 

四 

   1979年边境作战结束后,叶剑英元帅说“搞军事报道还是应该由现役军人担任为好”。于是,这年的最后一天我再次穿上军装。1980年我和赵元贵、韩金度摄制的纪录片《干枝梅颂》以《人民子弟兵》的开篇之作在春节之夜播出,接着又推出了第一部反映农村搞大包干的纪录片《说凤阳》。前不久,一位外地的年轻纪录片人还给我打来电话说:“看了三十年前的《说凤阳》,想哭……”1982年建军55周年我写了一篇8分钟的电视社论,并为此荣立三等功,当了一辈子兵,就立了这一个功。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诞生35周年,央视第一次大规模直播阅兵游行庆祝活动,解说词是我和陈汉元、崔屹平撰写的,节前审查解说词,吴冷西部长斜躺在一张破沙发上眯着眼睛听我念完后说“很生动!” 1985年,我被任命为央视军事部副主任。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