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连电视台摄制了28集纪录片《我们的生活》。节目制作完成后,作者先后寄给了几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征求意见。近日陆续收到专家学者从网络上发来的信函,作者李汝建与其进行了交流。
《南方电视学刊》总编助理郭际生
《我们的生活》观后感之一
时间: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下午14:17
老李,你们的年度大作《我们的生活》,看完了。依然是很鲜明的李氏风格。用很简朴但不失美感的手法,给出了生活气息很浓郁的社会和人生的记录。因为是大系列性的做法,又是涉及了许多行业和领域,所以可以有大篇幅地让镜头和画面驻于一地一处一景,便有了几乎是零距离的生活实景实情,镜头下,是这个城市的真实的风貌和百姓的生活记录,跟那种溢美性的宣传片大不一样,也就留住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纪录片人也积了真正的大功德!
印象和感觉很深的有:天很冷人很忙(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喜怒哀乐。人在极端环境中,自然讲的都是大真话,哪怕有点出格,俱是真情实感),又见红星(镜头好),农民不种地摆弄蝴蝶兰(现代农业的规模,农民土地入股,人的观念改变,让我耳目一新!),船厂农民工(大气势,产业工人的巨流,很是震撼!让人想到你那两部《工地》和《海路》,比之更有气势,各工段开会,非常好!更愿多听听场面实录。而不是逐一的访问。时尚现象(时代不同,生活观念不同,对比之下引发的时代思考和生活内容。很潮,很有代表性),小狗也要修指甲,也是这种感受。婚姻登记、产房像是家(时代变迁,观念更新,人性化服务),是医生也是亲人,快乐的老人(温馨暖流,令人感动)。另外几个名人的访谈也有冲击力,戚秀玉、杨道立、高满堂、邓刚,听他们谈创业、谈开拓、谈执着、谈坚忍,很受教益,不是虚夸,全是真材实料,真情流露,他们的经历和奋斗,合着他们的人格一起,让人受用。
感到大连人挺温和,我可能是听到那些带有山东味的大连话所引发(开始让我很吃一惊,怎么大连话不似如老李般东北话?)。片子中的人们都是那么善解人意,有爱心,有耐心,有追求,有品性。
片子在摄制上的特色,我觉得的有:
一是你们采用了一种记者直接入画采访,这样免去了解说(仅在头尾以字幕发点感慨),不但省了很多功夫,好编,而且获得了不掉价的真实。
二是感到你们用一个很高妙也很简洁的办法,使片子在构图美感上、在信息完整性上皆双双立效,即双机拍摄。一个主机盯紧主体,一个副机,灵动游移。
三是让编导以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作引子,给人以融入之感。尤其是当个人以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来看今天的改变时,老李讲到自己的上大学、住房、儿子高考等等,过去时与片子中的现在时,合在一起,这种信息的复合性,产生了谐振。张申说到自己从小学到初中,只穿过三双鞋子……更是令人动容。
四是全片都是以非故事、非人物片的成片法(这样很聪明,不用太耗时,只用若干次拍摄,就记录下来一种生活情状),属于那种群像扫描,但信息比较完整,访问里有真情真义,看似随意实有意,内中也有不少特色人物和好故事。
有些不解请指教:
一是每集都有一个编导并出了头像,但基本上每集的出镜访问人都是老李本人,结果这个当集编导,在外人感觉上,变成了徒有其名(好像只有三个人对位,李、张、王,张和王只是有些集里对位)。因为把“我”摆进去,是一种很有说服力和打动力的高招儿,可惜现在这招多流于表面了。
二是最明显的一个“略有遗憾”是,老李太爱问什么心情、感受、感觉、想法……,这种采访法提问法访问法,过于笼统了,尤其是第一问就出来这句,常常会让受访对象不知所答的。但好在大连人真是很纯朴,如果在北京或老广这边,是会遭到反问或千篇一律回答的。记得敬一丹说过一句话,意思是一定要让自己注意,决不作你有什么心情、感想之类的访问问话。
三是太过于执着问,有时现场很有气氛,记录本身就很生活了,现场音效也很好的效果,这时可以多做现场记录,少问一些。再就是问的方式、角度宜多变化一些。有些时候更应有些合适的切入,更有些深度。
四是作为记者的介入式访问,作者的形象有点高了,如果更平和一些,有些随着场面而自然流露的随喜随乐、同喜同乐更好。之方面日本记者的那种情动方式是可以作些参照的。现在片子里总觉得有点板了、扳了。没有更有点体温性的融入。
五是在高考前夕一集里,那种“审问式”的采访,看得不舒服,即架好机位,一个一个学生或老师入画受采,有点居高临下之感,有点不够生活之感。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就不是很认同或欣赏他那种中间插入一个个小孩子的提问形式。
六是各集的片名,有些很棒,有些显得一般,究其因,我觉得凡用一点描述性语言的,就精彩,比如:天很冷人很忙、小狗也要修指甲、产房像是家、是医生也是亲人等。因为如果是一部很厚重或凝重的纪录片,片名可少出虚词,如高考前夕、住房问题(字幕和说话不咬合)时尚现象等,但现在不是那一种思路,不妨让题目活泛些。
总之我是看得饶有兴味的,全部看下来,兴味不减。感到,摆脱的意识形态,精彩自然出来。现在时下那些个政论大片,空得很,基本没有感染力,也大多不见理论含量。相形之下,我更愿看你们的这些朴素“小片”。非常感谢!
郭际生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