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信函交流:《我们的生活》有新说

李汝建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央视网 2012年02月10日 15:38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我们的生活》总编导李汝建

回郭际生的信

时间: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下午19:46

郭老师 , 您好!

首先十分感谢您能把28集《我们的生活》看完,这实在辛苦您了。

您对节目的评价让我感动,第一您用心看了,第二你用真心在和我交流。

您所讲的意见,实际上是帮我梳理了思绪,有些方面让我清醒许多。创作之初只是凭心气,努力走进生活,这是我多年创作的习惯;而以平等的视角看生活,以平等的心境和对象交流,是我此次创作的一个改变,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郭老师,我和张申以采访者的身份出现在镜头中,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为什么这一次要这样做?一是摄制组人手不足,二是我这个人创作好找点刺激,没有点刺激自己就不兴奋。说实话,刚开始出镜时,我们胆突突的,有紧张,也有顾虑。可是一和采访对象搭上话,不知怎么,我们就忘掉了紧张和顾虑,有种自己不是自己的感觉,仿佛是和朋友聊天,和同事说事。现在想来这种自然和放松非常重要,不论做何种节目,以何种方式和形式来做,有了这种感觉创作就可能找到根,就可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就可以带来了许许多多让我们想象不到的精彩,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生动。做好一个节目最大的难点就是突破自我、战胜自我,“突破”和“战胜”必须具备逆向思维和叛逆精神,以及量力而行的准确把握。实际上在具体实践中“突破”和“战胜”往往是在自然而然的不经意间完成的,好像不是刻意的事,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创作者的事业心、专业修养以及个性有关。

我干电视工作二十多年,干纪录片十多年,做长达二十八集的纪录片这还是第一次,就犹如刚刚上学的孩童,作业肯定幼稚。幼稚意味着不成熟,但是也可能少了一些老套子。我惭愧自己的幼稚,可是又希望这种幼稚能给观众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我想这种幼稚恰恰也是一种真实,观众一定会喜欢看真实的节目。这部片子已经于2008年12月1日——12月28日在大连电视台全部播出,收视率排在全台14档节目的第四、五位。郭老师,说实话,这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的观众多宽容,多好啊!对《我们的生活》这样稚嫩的片子,还给了如此充分的肯定!作为创作者我还能说什么呢?——努力工作吧,把更好的片子奉献给观众!

您说的问题确实存在,有我们专业素养不高的原因,也有摄制人员队伍不整的原因。我们的创作团队只有三、五个人,没外借一个人,可以说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当我们剪完最后一集时,大家心中不约而同涌动一种声音,我们努力了,我们尽力了,我们还行!《我们的生活》2008年12月1日在大连电视台播出。第二天一大早,我问大家是什么心情?年龄大的张申、张立峰、王轶说累了,一向好说话的年轻人牟照阳这次没搭腔,只是疲累地笑了笑。不知怎么,我心里一阵酸楚。

郭老师,一打有做这个节目的想法,到9个月的前期拍摄,我们不是十分清楚最终会编出一部什么样的节目。我们不是不想搞清楚,实在是无法先知先觉预知一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当时就是一根筋,只要真心实意去做,就应当能拍出一部不错的作品。如今该节目已经播出了,我们的头脑也理智许多,清醒许多。如果现在让我们再做这个节目,反而不会轻易做了,甚至也不敢做,原因是我们知道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浅薄了。比如,现场采访不够老到,不够深入,话题的引领和延伸掌控得不精彩,多机拍摄缺乏经验,相互配合不够精妙,等等。这些都影响了片子的品质。尽管如此,我们又想到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做事情往往不能等万事具备再做,如是那样,可能就没有做成那一天。正因为自身浅薄和缺陷多多,反而让我们想的少了,变得胆子大了。正因为我们胆子大了,28集纪录片《我们的生活》也就做出来了。

其实,我们虽然是改革开放30年的亲历者,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还很不透彻,哪怕一件极平常的小事能说得清清楚楚,表达得明明白白,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把节目做的既好看又深刻真是难呀。好在事先我们去北京先后请教了中国电视界泰斗级人物陈汉元、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中央电视台资深制片人陈虻、时间、周兵等。他们提出许多好建议,好主意。归纳起来,主要是:创作要从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来把握;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当今百姓关心的话题入手;人物、事件要从讲变化中以小见大;视角要新、奇、特,等等。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张申、王轶群和我一次又一次被专家学者的至理名言所激动。那情景难忘,太难忘了。这些讨教让我们获益匪浅,我们首先确定了以“十七大”报告中讲到的五大民生问题为主轴话题,接着又找到了以调查记录方式反映现实、记录历史的创作理念,找到了用群像访谈来讲历史、看今天、想未来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专家学者的智慧支撑着我们整个创作的灵魂,时时刻刻警示我们要以谦卑之心仰视生活,向百姓鞠躬,创作的步履走得还算坚定和自信。

郭老师,我们过去做节目太把自己当回事,常常以全知全能的布道者自居,想的太多,说的太多,仿佛不给观众点教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电视人。事实上,我们的所想、所说,观众可能早就知道,甚至比你知道的更多!切莫把观众当笨蛋,当弱智者。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多元的信息社会,同处一个信息场。如今做节目应该考虑怎样让自己少说一点,少想一点,而让被采访者和观众去多说,多想。这次创作,我们就是以提问简单,场景单一的形态,为观众提供了多说、多想的空间。现在看来,这种尝试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观众还是给予了认可。节目播出后,我们每天都能接到热情观众打来的电话,和我们倾诉自己30年的许多往事,他们有老又少,更多是中年人(机关人员、知识分子)。还有的观众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索要DVD光盘,因目前还没有成批刻录,所以不能一一满足。

郭老师,您说有些集有点居高临下之感,有点不够生活之感,作者的形象有点高了,缺少自然流露的平和、随喜随乐、同喜同乐的心气。确实如此。尽管我们在创作中极力想和对象平等起来,但居高临下之感还是不知不觉在我们身上流露出来,真正改正这一点谈何容易,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改正一种不好的习惯,得从心开始,要想拥有金子一般的心,就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没有其它捷径可走。节目中虚情假意的东西,观众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至于片头片尾创作人的照片和讲述,我们的本意是不仅要纪录下片中的内容,还要把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一同记录下来,等再过5年、10年……,这部片子就不仅记录了大连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记录了我们创作者,我们大连电视台的工作和成长的历史。其它方面我没想那么多,想多了反而缺少感觉和直觉,缺少创作的灵性。创作这东西要随心而动,不能处处事事都要弄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郭老师,《我们的生活》播出之后,我们已经听到了好些意见,有褒扬的,也有批评的,而且有的批评还比较尖刻。但细细琢磨琢磨,把这些意见好好消化了,它们就是财富,就是智慧,就可能引领我们取得新的进步。您说是吧,老师!

再一次感谢您关心我、帮助我!

    李汝建
2009-1-9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