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认识曾志斌,是在2003年。
那一年,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四川台下了个大决心,拍摄12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名字就叫《纪念》。我师傅王海兵是总导演,曾志斌是分集导演之一。我也加入了这个剧组,是执行总导演,由此就认识了曾志斌。
初见曾志斌,只见他中等个子,黑黑的面孔细细的眼,人很精干,利索,话也不多,透着一股男人气,而一笑起来眼睛就弯弯的了,显得质朴而真诚。我师傅给我介绍剧组情况时说,曾志斌人很可靠。没过几天,我就体会到我师傅这句话的正确性了。
那是我们在广安住下来的第三天,曾志斌拍了第一组镜头回来,拍的是广安修马路,工人铺上沥青,压路机压过路面。当天晚上看回放,一看到那组镜头,我一下子就明白我师傅为什么这么说了:那镜头构图工整,扛拍稳当,不仅推拉摇移成组,而且每个镜头都是那么规范。我一下子想到古人说的一句话:文如其人。其实我们这一行也是这样,镜头如其人,镜头是人内心的映射,只有内心中正的人,才能拍出那样的镜头来。曾志斌显然是一个内心中正的人。
按照我师傅的安排,剧组分为六个组,分别拍摄不同的内容,负责不同的集。曾志斌负责拍摄小平同志的老家牌坊村、小平纪念园建设,兼顾广安市委市政府动态。于是,他马上去了牌坊村,选定了几个人物,作为跟踪拍摄的对象。几天后师傅和我去看,曾志斌熟门熟路地给我们介绍说:这是老刘,他家里如何如何……这是邓阿姨,她又如何如何……我打算如何如何……。我惊异于他几天时间就跟乡亲们打成了一片,更为他选择人物之准,感到很是难得。他选的那几个人物,既富于个性,又具有代表性,同时动态感、场景感都很强,能够串起很多事件,对构建故事、推动情节都具有很好的作用。牌坊村是一个很大的村子,有三百多农民,曾志斌用几天时间就选出合适的拍摄对象,显然具有极强的导演功力。换句话说,他知道他需要什么。
2003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的闷热。牌坊村位于渠江边上,更是闷热难当。曾志斌扛着摄像机,带着助手何渝洁,每天就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拍东拍西,日子过得异常艰苦。有一次拍领导视察,他扛着机器倒着拍,一根水管一下子绊倒了他,他为保护机器只好单手着地,手在水泥地上划掉很大一块皮,当即就鲜血淋漓,后来很长时间才好,好了后也留下一块疤,那疤的样子很象台湾岛。
那段时间我也住在牌坊村,跟曾志斌就渐渐熟悉起来。聊得多了,我便知道了他的身世。
曾志斌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平凡家庭。出生那年是1963,正是困难时期。出生不久又适逢文革,幼年的贫寒可想而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小小年纪就帮家里干活,洗衣做饭拉蜂窝煤,干得动什么就干什么。十六岁那年,四川省陆上运动学校招生,他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去报考。少年早熟的他被学校一眼看中,招为射击运动员,主攻手枪射击。运动员的训练异常艰苦,举一把手枪站在太阳下面,一举一站就是一天!经年累月的艰苦训练,一直贯穿着他的青少年时代,磨练了他的意志,锤炼了他的性格。这就是为什么在曾志斌身上,总是能看到一股静气,看到坚强的意志,看到极强的自控能力。
记得在广安的日子里,他的房间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不管拍摄得有多晚,第二天他总是一大早就起床,该干嘛干嘛,从不叫苦叫累。实际上,多年的劳累已经让他一身是伤,特别是腰部,经常疼痛,每天晚上都要用红外线治疗仪烘烤。那仪器,也是他自己带来的,因为总是腰痛,所以红外线治疗仪之于他,犹如镜头与镜头盖,已是他的标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但这些伤痛,丝毫不影像他每天大量的拍摄。我曾经给我媳妇说,曾志斌怎么就不知道累呢?那么大的拍摄量,他怎么就扛得住呢?我要向他学习。我媳妇说,你算了吧!曾志斌的意志力,是从小就锻炼出来的,你是学不来的。
自强的人总是干什么成什么。曾志斌在陆上运动学校,很快就把自己炼成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由于成绩斐然德艺俱佳堪为师表,又被学校选拔为老师,教别人打枪。老师当得是那样的出色,以至于又被省体委看中,选拔到省体委宣传处,从事宣传工作。在此期间,曾志斌一边拍体育新闻,一边进入四川大学新闻系,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1990年,当曾志斌成长为一个身体强壮、心智成熟、新闻理论和实践都很扎实的青年的时候,他加入了四川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