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也谈纪录片和纪录片精神

郝跃骏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纪实台 2012年10月09日 10:04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三、纪录片是不是都是那些节奏缓慢、冗长而沉闷的东西?

    我本人靠做纪录片吃饭。可除非是有人推荐,或是国内某些名家的或具有探索性的作品,或是从国外传回来的非看某部片子的信息外,我一般不看媒体中播出的纪录片。我很难说清楚为什么。

    我想“节奏缓慢、冗长而沉闷”并不是纪录片所特有,这对我来说好像还是可以忍受的。最不能忍受的可能还有许多东西,比如千篇一律的雷同,题材雷同、拍摄方法雷同,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什么东西都一样”更可怕的东西了;又比如那些动辄“煽情”,动辄揭人伤疤,或者从头到尾都在哭哭兮兮,让人难受的片子;那些只有“吃饭、睡觉”之类,任何人都有的日常琐事堆沏起来毫无意义的“故事”,还有不管是什么题材,都要跟在被拍摄对象后面走来走去,被理论界称为“跟腚派”的那些纪录片。反正只要出现这样的画面我就要调台。我本人尚且如此,那普通的观众呢?我们的纪录片是否需要面对观众?怎样面对观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中国的纪录片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它曾经是文化人、电视人追求真实、独立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宣泄”的一个盾牌;它一度曾经是一棵打破抵御“非真实”压力的救命的“稻草”,一个虚幻而梦想的天堂。于是,纪录片成了所谓“文化人”和少数专家的“宠儿”,成了所谓搞“艺术”的代名词,“搞艺术”则成了讥讽那些执迷者的代用词。

    在国外也有许多类似的情况,一些远离普通大众,远离主流社会生活的具有探索性的纪录片成为了专业领域的“宠儿”,成为在许多专业影展叫好的作品。这些在方法上离大众走的很远的“纯粹性”的纪录片的确让普通大众难以看下去。

    当然,纪录片的发展的确需要独立的空间,需要不受大众影响而独树一帜的“纯正”的氛围,需要不仅仅对个人,也对历史负责的独立纪录社会、表达自己意愿的纪录片作品。但是,我个人以为,无论在任何体制下,作为纪录片制作者,明白为谁而做非常重要。独立制片人制作的纪录片,他们尽可以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因为他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他是在为自己而拍。因此,他当然没有必要考虑观众,更没有必要考虑媒体。他可以任凭个人的喜好,探索性地制作他个人喜爱的作品,尽可以不考虑受众去制作那些所谓“纯正的纪录片”,或者“为以后的观众”而拍摄纪录片。

    作为官方媒体,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不可能完全按导演自己的意念去实行,它需要表达的是媒体的立场,需要承担起媒体应当承担的政治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电视媒体的纪录片制作人,他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既要面对责任,更要面对观众。

    既然我们的纪录片需要面对观众,纪录片制作就不能不考虑观众的感受和需求。所以,我以为,在我们的媒体中,纪录片不能总是些“鸡毛蒜皮”,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后面也一定要有点“东西”才行,即便是对“状态”的描述也一定要有“意思”。我自己常喜欢到处大谈所谓纪录片的“无主题性”,大谈什么藏在了故事画面后面的“主题”,或者纪录片的“主题”的“多义性”等等。但纪录片再怎么“无主题性”或者主题再怎么“多义”,可也不能不讲“意义”,至少也要有“意思”呵。

    纪录片所要表达出的东西至少应当是人类共性方面的,而不仅仅是对简单日常生活琐事的简单纪录,应当是建立在哲学的或人类学观点之上的思考。我一直认为,无论我们拍摄纪录的是哪一种族群,也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如果我们远离了人,远离了人所关注的,那些具有人的共性的东西,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我们的纪录也就失去了意义。不管怎样,我以为好的纪录片,它总可以穿透任何时空,看完后总能给人以回味和思考。

    同时,我一直认为媒体中好的纪录片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商业上也同样可以取得成功。好的纪录片它一定具有相当的观众。所以,我始终认为以观众为核心的纪录片市场具有相当的前景。在国内,我们应当尽早建立面对观众的纪录片的专业时段或频道。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