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看似风光的电视其实是个苦行当,而选题的特殊使得他又要比别人更多几倍艰辛。40年的纪录片生涯中,刘效礼走过了数不清的险山恶水,边塞边陲,但从来没有被苦和累压倒过。为寻找汉长城的遗迹,刘效礼曾经率领摄制组在"死亡之海"罗布泊闯荡了18天,每天吃的是压缩饼干,由于缺水,每天早上只可以用湿毛巾擦一下脸,然后用塑料袋把毛巾装好,第二天接着用它擦脸。不出三天,毛巾和袜子成了一个味道。回忆起当时的辛苦,刘效礼说:"这都赶不上在部队吃的苦,怎么受不了?虽说是压缩饼干,吃下去肚子不舒服,但它毕竟是饼干,总不是玉米渣子、红糖水和冰萝卜吧。"
刘效礼说,搞电视说到底要靠一种精神,一种军人的精神,一种男人的精神。他为了电视而付出的所有艰辛和努力,都是源于这种精神,也都塑造着这种精神。在刘效礼的内心深处,每一部作品都牵连着中国军人的荣誉和尊严。《望长城》刚刚开拍的时候,刘效礼心里暗暗发狠:中国的长城,又是一群中国军人来拍,如果拍不过日本人,那就干脆到长城上去一头撞死。尽管后来认识到长城属于全世界,自己的想法难免有失狭隘,但这个"狠话",却也能说明3年艰苦拍摄中一直鼓舞着他的那种情愫。
59岁生日的时候,他又一次说起长城:"长城面前,谁都是年轻的。我了解长城,理解长城,情系长城。"他是长城的儿子。他是《望长城》的父亲。 刘效礼与《望长城》的相遇绝对是天作之合。所以,后来为《望长城》选主题歌时,他特意挑了一首情歌,甚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忘情地唱了起来: 一次次地走近你,不知道我在你身边,一次次地离开你,才知道你在我心头。
时间回溯到1988年,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为庆祝建台40周年,策划了两个纪念活动:一是随苏联宇宙飞船拍摄太空,另外就是要与央视的中国同行们合作拍摄《万里长城》。消息传来,刘效礼心动了。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千百年来,长城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刘效礼是长城的知音:"长城是中国先人最公开的心理。"他还总结出不同朝代长城的不同性格:万事开头难,秦长城是奠基性的伟大长城;汉长城是开拓性的长城,随着汉武帝的赫赫武功绵延向西,极尽波澜壮阔之能事;明长城则反映了封建帝国的凄凉晚景,完全是固守的姿态。……作为军人,他感到每一个关于长城的故事都牵连着自己的神经。他觉得自己必须拍长城,也能够拍好长城。
对于纪录片创作,此时的刘效礼也有了新的思路。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到中国讲学时,很有几分生气地说:"我就不明白,中国的纪录片为什么没有声音(同期声)!"坐在讲台下的刘效礼心头一震。看看外国的纪录片作品,人家大部分都有同期声了,而我们所拍的片子仍然是完全的"画面加解说",人物的言谈都是由播音员"播"出来的,显然,我们落后了。同时,随着技术进步,电影胶片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中已可以被取代,同期录音成为可能。还电视纪录片以声音,成为改变中国电视旧有面貌的突破口。在《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刘效礼已经大胆尝试了同期声,尽管效果很好,但是只是局部使用,还不足以具备对整个电视界的冲击力。他等待着一个机会。
万事俱备,这次中日合拍长城,就是他期盼已久的那场"东风"。他准备按一种全新的方式和思路把这部片子拍成"重磅炸弹"。有人说,不如拍两套,一套求保险,一套求创新。他想了想,说,豁出去吧,要干就自断后路,背水一战。成功了算大家的,失败了是我自己的,大不了把以前22年的辛苦全赔进去。"咱们就像生孩子一样,孩子丑也要丑得吓人一跳!"
11月19日那天,他带着几位帮腔的,贸然闯进了负责确定总编导人选的招标工作的陈汉元副台长的办公室。半个小时后,刘效礼成了《万里长城》(《望长城》原名)的总编导,为时达3年之久的艰苦拍摄制作工作从此开始。刘效礼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城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正是怀着这种难以抑止的揭谜寻根之心,CCTV40多名长城的子孙在长城脚下苦熬了3个春夏秋冬,拍摄了近700小时的素材,最后编成了总长度为626分钟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以飨天下人。当然,此举不是为了追溯干戈,纪念战争,而是为了重温历史,谋求人类的永久和平。"
《望长城》成功了!1991年11月18日《望长城》首播当晚,刘效礼家的电话成了"热线",祝贺的电话接二连三。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黄惠群同志电话打不进来,就让人转告刘效礼,给她回电话。听得出来,台长很激动,但是只说了一句:"祝贺你。"刘效礼也以同样激动的声音回答道:"谢谢台长。《望长城》是CCTV的荣誉。"北京广播学院的朱羽君教授先人一步看过这部作品,她看后非常激动:"现在评价《望长城》为时太早。它的地位要靠历史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