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学术艺术完美结合
在文艺作品中,思想的力量必须通过艺术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所以,《北洋海军兴亡史》高超的艺术手法、娴熟的拍摄技巧、完美的剪辑处理和动听的音乐配音不得不提。文艺报原总编辑范咏戈就对主创们精心制作的诚意印象深刻。“影片构思达到了‘大含细入’的境界。‘大含’就是要有宏大主题、宏阔视角,但这样就容易忽视细节,使作品流于空洞,无法‘细入’。而《北洋海军兴亡史》却用俯拾皆是的细节彰显了大视野、大情怀,做到了‘一石二鸟’。像日本人虽然穿和服,但鞋却是皮鞋,与清朝长辫马褂形成鲜明对比。诸如此类情景再现、专家出镜、画外解说、历史图片的使用,融历史大事、人物经历与舰船知识于一体,最后以英烈榜的形式加以强调,再加上导演陈红创作并演唱的主题歌,在如怨如诉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力量,凡此种种艺术处理,可谓细腻深刻到骨子里去。”
“拍得悲壮,看得激奋”,这是《北洋海军兴亡史》给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的第一印象。她认为,影片巧妙地处理了戏剧化与史实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传统戏剧美学与叙事美学的有机结合,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在我看来,《北洋海军兴亡史》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当属史诗性和悲剧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所有的史诗都是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描写个体的命运,展现建立在民族命运基础之上的个体命运的沉浮。《北洋海军兴亡史》讲述的是北洋海军的历史,也是丁汝昌、刘步蟾、林永升、邓世昌、林泰曾、方伯谦、萨镇冰等北洋海军将领的人生和命运。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些北洋海军将领们要么牺牲生命,要么自杀殉国,要么因战败被追究责任——在国家败亡的历史进程中,个体也难逃悲剧的命运。正是这些个体命运和人生的跌宕起伏,让后人在唏嘘不已的同时,加深了对那段屈辱历史的认知和反思。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陈宏认为,《北洋海军兴亡史》贵在立意,除了在宏观上再现北洋海军战败的历史外,更注重在微观层面表现北洋海军爱国忠勇的形象,一抹长期以来我们关于甲午海战战败的沮丧情绪和灰暗的历史心理,使之成为一部在悲怆中提振人心的民族英雄史诗。
长期关注纪录片创作的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纪录片创作水平基本上三年为一个发展阶段,而始创于2012年的《北洋海军兴亡史》在学术水准和艺术质量上,却能达到2014年的高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创作团队组建了一支代表学术顶级水平的专家队伍,从策划到撰稿,从拍摄到制作,参与创作的全过程,实现了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