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2007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还举办了“国际纪录片市场信息交流”和“国际制作人日”等活动,中外纪录片制作人可以在此掌握纪录片制作和市场的最前沿信息。此外,大会还举办了《野生世界纪录片制作前景和挑战》和《高清制作纪录片制作》等讲座,听众领略到了大师们拍摄纪录片的理念和战略,也感受到了高科技给纪录片带来的革新与变化。
2007年,中国的纪录片在国际各类电影电视节上获得了不少奖项。王兵的《和凤鸣》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大奖,冯艳的《秉爱》获“日本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小川绅介奖,贾樟柯的《无用》获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最佳纪录片奖,旅美华人导演杨紫烨执导的《颍州的孩子》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这些作品包含了作者个人对处于大时代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和作者对社会某个侧面的悉心观察和严谨解读。
探寻历史深处切入时代断面——2007年重要纪录片文本审视
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形式,而形式的选择对内容的表现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关注视点的多元,也直接促进了表现手法的日趋成熟和多样化。以《复兴之路》为代表的文献纪录片,在掌控宏大叙事的同时兼顾了对历史细节的挖掘;而《迁徙的人》则在展现人物命运的同时融进了人文史诗的书写;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代表的奥运题材纪录片,紧扣时代脉搏,却同样专注于经典岁月的梳理和当下情怀的抒发;而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通过编辑人性化的故事,不仅强化了文本的可读性,更使得作品的意义空间和人文理念获得扩展。目前,大部分作品都坚持纪实手法和故事化叙述并行不悖,在作品《南京》当中,剧情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开始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
《复兴之路》
2007年10月,一部大型历史政论系列片《复兴之路》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作品播出前正值中共十七大召开的历史时机。以前不少有分量的政论片也会在播出后引起一些讨论。而该作品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在这样一个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历史时刻,纪录片人主动借助文本的影响力为执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布局提供参考。作品的推出在整个社会中形成舆论声势,对于执政党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以及相关重要决策的出台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线索,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十七大召开前,中国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全片以翔实的史料、恢宏的结构篇章、深沉的叙述语言,配搭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为观众展示了全球视野下中国发现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
该片由之前颇为轰动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原班人马制作,有历史学者在观摩后指出,《复兴之路》对很多此前不甚明晰的史实及争议人物都有重新论述。比如对一直背负“卖国求荣”罪名的李鸿章进行的功过评价,以及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等等。另外,该剧涵盖孙中山推倒帝制、毛泽东建立新中国、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江泽民深化改革以及胡锦涛继往开来等历史阶段。因此对近年来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新思维也都有涉及。整个作品叙事宏大,解读深刻,凸现了历史发展主题脉络,给人以启迪,引人以思索,发人以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