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钦州市广播电视局联合承办的第四届2007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于9月21-25日在广州钦州召开。此次选片会共有近600部纪录片作品参加评选。其中,新影厂选送的数字电影《你好香港》在内的10部作品荣获评委会奖。其中纪录电影《范曾》同时获得最佳导演奖项。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不少作品聚焦这一主题,《你好香港》是其中的翘楚,一方面是电影本身运用了数字技术,另一方面还在于该作品通过对香港不同阶层的拍摄,在这样一个特定时刻,记录了香港10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与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不同,简笔和泼墨的相互补充和糅合,使得影片《范曾》成为一部充满人文意象的影像作品,它的获奖与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受注目密不可分。
在随后的“中国纪录片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纪录片专家评委就此次参评的作品发表了各自得看法。外国专家对作品表示肯定,同时评委们也提到,参评作品中跟社会息息相关的题材比例较小,尤其是反映中国年轻人的作品少。在创作方面专家们建议,加强作品的节奏感,注意声音质量,提高对同期声、音乐的处理技巧等。新影厂厂长高峰发表了主题为“中国纪录片应关注社会问题”的讲话。他着重强调中国纪录片人应该关注社会现实,用镜头说话,创作出社会最需要的作品,从而引发受众的思考,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在当下对纪录片创作人员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振臂高呼。
10月27日,四川电视节第九届“金熊猫”奖评选尘埃落定。此次评选受到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共计700多部纪录片作品报名,而此届国际纪录片的人文、自然及环境、社会三大类41个纪录片奖项也一一揭晓。总的来看,此届电视节上中外纪录片创作表现出由知识性向思想性过渡的特点,创作理念、创作手法都有所改变。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选送的《圆明园》夺得了人文纪录片大奖和最佳导演奖。评委认为作品以高科技手段和真实再现的方法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影像风格华丽、叙事技巧娴熟,具有浓郁的史诗风采。
该届电视节的社会类纪录片大奖由纪录片《牵手》获得。作品主角是两个残疾人,他们的身体代表了一种残缺,但心灵完成了融合。作品不是简单地歌颂身残志坚,而是从“和谐”入手来采访整合故事,表现了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表达友善、情感、互助的可贵。这类蕴藏时代内涵的选题,也体现出了扎实厚重的文化特色。
2007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努力体现国际性、专业性和市场性特征。每一节大会的主题不相同,从2003年的“文化传统和祖先的故事”到2004年的“少年儿童的故事”,从2005年的“今日女性”到2006年度的“关注贫困”,每一个主题的选择也是对世界的一种观看视角。2008年是奥运之年,这一届大会以“奥林匹克之路”为主题,收到来自24个国家的44部作品(其中中国17部)参加此次大会的评优。这些纪录片把镜头伸入到北极、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以及中国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关注到残疾人士对于奥运精神超越自我的追求,以朴实的手法,讲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大会邀请了多名资深的纪录片专业评委组成大会终审评委团,从参与评优作品中,评出5名评委团奖和5名中国制作人奖。大会评审团主席米歇尔先生对此届大会参赛纪录片的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纪录片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非常成熟。活动期间,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反响热烈,放映完毕后观众起立鼓掌长达一分多钟。虽然该作品与大会主题“奥林匹克”并不十分相连,却成为最受关注的影片,也获得了大会评审团特别奖,这与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影片讲述了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经历,同时在嵌套结构中回顾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惨剧,影片表达了一个观点:张纯如与那段历史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