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工业之歌——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张同道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良友 2015年04月23日 11:47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纪录电影以清新的风格、自然的画面和富有韵律的节奏为英国谱写了一曲工业之歌,这些电影改写了英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轨迹。

20世纪20年代,英国电影止步不前,充斥银幕的是来自好莱坞的风光、猎奇影片,本土电影只占上映影片的百分之五,而且大都是摄影棚里制作的滑稽喜剧。这种状况在1929年11月10日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天,伦敦电影协会放映了由英国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改编的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同时把一部关于捕鱼的电影作为加片一起放映,打动了当时的观众。这部加片就是改变纪录电影美学的著名影片《漂网渔船》。导演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电影不是“反映自然的镜子”,而是“打造自然的锤子”。《漂网渔船》的投资人、英国帝国商品推销局局长泰伦茨认同格里尔逊的观点:“格里尔逊对电影未知的能力有许多看法,他认为电影能够而且应该激活人们敏锐的生气,应该触及我们的想象,新世界普通男女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想象,这个新世界就在我们身边。”

《漂网渔船》第一次记录了英国渔民驾驶蒸汽轮船在海上捕鱼的生活历程,从渔船出发、海上遭遇暴风雨、拉网捕鱼到捕回的鱼加工上市,运往世界各地,完整再现了当时英国渔业的现代风貌。“暴风雨中捕鱼”是《漂网渔船》中的高潮段落,密集的暴风雨,晃动的船只,暴风雨中坚持拉网的渔民,这些关系镜头反复切换造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格里尔逊善于从平凡题材中寻找戏剧效果,虽然坚持电影的教化功能,但他认为纪录电影不应是沉闷的同义词。格里尔逊第一次将英国工人变成银幕上的英雄,工人的尊严和劳动的价值受到尊重。在渔民夜间休息的段落,格里尔逊用平行蒙太奇的方法把渔民和入网的鱼剪辑在一起,为观众打开一个富有戏剧张力的心理空间。

格里尔逊说:“让公民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移到家门口的戏剧。”《漂网渔船》最后描述了渔业加工和销售的情况,格里尔逊把纪录电影当作一种影响社会的大众媒介,他说纪录电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漂网渔船》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体现,它关注身边世界,尤其是以机器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和机器的操作者---工人,实地拍摄,以诗意的方式展现出来。格里尔逊没有忘记帝国商品推销局的嘱托,影片最后的字幕完成了推销局的任务:“这样,水产品就被运往天涯海角。”

《漂网渔船》激发了格里尔逊更大的野心,他不再满足于做一名导演,而是决定发起一场运动。他召集30多个年轻人汇聚在帝国商品推销局电影处,在此后三年里拍摄了100多部电影。荷兰纪录电影导演尤里斯·伊文思说:“格里尔逊停下自己的工作,成为组织者。他确实努力,为他人拍电影创造条件,他也和官僚主义作斗争,为这些人争取经费,让他们能够进行纪录片创作、同时也能生存。而我们无法依靠纪录片为生,不得不拍一些商业片。”

1933年,格里尔逊从巴黎请来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和他一起拍摄了《格兰东号拖船》。这部电影依然选择大海和船只作为拍摄对象,格里尔逊亲自导演、摄影,他亲切地称之为“甜蜜的小电影”。影片没有此前贯穿整部片子的配乐,解说、模拟音效取代了字幕加音乐的陈旧方法。这些改变正是由卡瓦尔康蒂带来的,他为这部短片配上声音,汹涌的波涛,起航的汽笛,海鸥的鸣叫与人声,让纪录电影更加接近现实。此时,帝国商品推销局解散,格里尔逊带领电影处随泰伦茨局长调往英国邮政总局,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进入第二个时期。

1935年拍摄的《煤层截面》把形式感和音响试验结合得更加完美。画面构图的形式感、镜头剪辑的节奏感与音乐、声效的韵律形成一种声画对位的关系,提升了电影语言的表现能力。《煤层截面》记录煤矿工人的劳动场景,秉承了格里尔逊推崇的电影主题:劳动的尊严和工人的价值。影片两次重复一句话:“采煤是英国的支柱产业”。卡瓦尔康蒂在这部电影里实验音乐、音效与画面的配合,刻意追求电影的节奏感,以诗意的方式礼赞现代工业。

巴锡尔·瑞特和哈莱·瓦特共同导演的《夜邮》记录了当时主要由火车承载的邮递工作流程,从收信、分捡到投送的各个环节,表现邮政工作的社会价值。

《夜邮》里解说与对话声交替:

解说:在伦敦和格拉斯哥的第34站,工作人员等待着收发邮包,然后再投给特定的人。邮包粗略地按地区划分,邮递员设置网兜来接住从火车上扔下来的邮包。他们把要送出的邮包牢牢地绑在挂钩上

邮递员A:那边好像有车来了

邮递员B:赶紧挂出去,先生。

挂钩由一个弹簧圈固定住。火车上的网也打开,邮递工人松开挂钩上的弹簧,等待火车收走邮包。

卡瓦尔康蒂在《夜邮》中继续声音实验,除了模拟音效、音乐、对话之外,还采用了解说,后人把这种画面加解说的模式称为“格里尔逊模式。”

邮递员A:现在放邮包吗?

邮递员B:不,还得过两座桥45个信桩

邮递员A:一,二

邮递员B:现在放

投放邮包这个段落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通过人物对话、脸部特写,火车行驶和动作切换,把简单的收投邮包编织成一部动人的心理戏剧。

《夜邮》总长24分钟,前20分钟为叙事段落,最后4分钟则是关于邮政的浪漫抒情。英国现代诗人奥顿为影片撰写了解说词,火车声、解说声与快速剪辑的画面把《夜邮》推向高潮。

《夜邮》解说:感谢信,从银行发出的信,男孩女孩们写的快乐的信,求职信、羞怯恋人的情书、来自世界各国的随笔、详尽的新闻、财经新闻、夹着假日照片的信,页边画着人脸的信,叔叔阿姨表哥表姐的来信,从苏格兰寄到法国南部的信,给苏格兰丘陵和低地的慰问信,从海外寄到赫布里底的短笺、写在五颜六色的信纸上,粉红、紫色、白色、蓝色、冷漠的公文与深情的心曲,智慧或愚蠢的信,长长短短的信,打印拼写全部出错的信。

《夜邮》是工业主题与诗意表达的完美结合,成为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经典之作。然而,优美华丽的形式掩饰了社会矛盾,格里尔逊不能容忍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偏离他的航向。巴锡尔·瑞特回忆说,“格里尔逊突然说:‘停止,我们沿着这条路只能走这么远。英国有450万失业者,许多问题初露端倪,包括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让我们不再关注美丽的日落,而去发现美丽的日出,如果不这样,那就保证会有一个警告。为了这样做,我们要加大政府对我们的保护,扩大这种保护圈,这样做绝对是很棒的,你能想象这个住房问题吗?去访问那些在破旧房子里的人们,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住房问题》开始关注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呼吁社会改革。格里尔逊强调纪录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教化功能,但卡瓦尔康蒂却更加关注电影的形式美感与声音实验。在1934年拍摄的《派特和波特》中,卡瓦尔康蒂以喜剧的方式讲述了相邻的两个家庭的故事:一家有了电话,生活便利,夫妻感情美好;另一家因为少了电话,劳苦奔波,夫妻生活充满争吵。当一个主妇用电话订货的时候,另一个主妇却拖着大包小包艰难行走。影片以对比的方式描写了两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当送货的小伙子把电话订购的货物送到家门口的时候,另一个可怜的家庭主妇却在忍受脚疼之苦,影片用声画对位的方式说明电话的重要性。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