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真实最美
记:《冬天》很美。但据说你不太喜欢别人用画面漂亮来评价你的作品。
梁:从不美到美,是一种境界,但从镜头表面的美到质朴的美,更是一种境界。
纪录片大体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刺激并记录被拍摄对象的真实电影模式,以及不加干涉的观察式记录的直接电影模式。直接电影的基本理论是“电影眼理论”,即摄像机的镜头像眼睛一样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但不干涉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思想发现美。
记:《三节草》是给你带来最大声誉的片子,但好多人看了都不喜欢,觉得假,是摆拍。
梁:说我假是对我影像表达能力的肯定,说明我的镜头语言流畅。所谓摆拍,是摄像机镜头打开,要求人物在1.5米处转身。我们拍摄时不可能有这样的安排。影视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用实拍的镜头、实录的声音表现一切。因此,这部片子不加解说词,一切以实拍实录的影像和声音为基本元素来表现。
拍《三节草》时我在泸沽湖边住了两个多月,对人物活动的每一个场景都很熟悉。比如拉珠回家那一段,肖婆婆完全就是自己闯进来的。
《三节草》在法国获真实电影奖。这个奖项的创始人让·胡许看完片子说:“你的拍摄技术已达到世界水平。”
思想是魂
记:据说纪录片界权威高峰在看过你的片子后,夸奖说:“好看,像故事片一样。”好看是你拍片的标准吗?纪录片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梁:思想性和真实性,应该是它最大的魅力。思想的深度是纪录片的灵魂。如果说剧情片是以造梦来取悦观众,那么纪录片就是以思想来震撼观众。纪录片导演不仅仅要有影像表达能力、讲叙故事的能力,还得有尽可能深邃的思想。思想从哪里来?书本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生活,是作者源于生活的眼界和心胸。
另一个特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开放性思维的空间。同一部片子,可以让人产生迥异的观点。但是它需要人静下心来,慢慢观看。
记:常有人说你运气好,拍片第二年就获了大奖。你觉得这跟大的环境有没有关系?DV的流行,会给纪录片带来哪些机会?
你觉得该如何为纪录片创造更好的环境?
梁:我1995年入行时,中国的纪录片行情看涨,大的环境比较好。因此1996年拍《冬天》获了几项奖。出名以后拍片子的有利条件更多,1997年拍的《三节草》又获了国际大奖。但自2000年后,应该说中国的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滞涨”阶段。央视可以有自己的纪录片频道,像美国的《探索》,英国的BBC4台那样,为纪录片提供特有的空间。但现在纪录片频道只有阳光卫视,且落地是三星级宾馆以上,受众不够广泛。纪录片大众化是趋势,DV出现,降低了技术门槛,而且它本身具有隐蔽性,应该是有利于纪录片内容的创新和题材的深入。欧美有许多基金会支持纪录片业的发展,这在我们国家也还是个空白点。
链接
创作手记
“第二天麻烦就来了:有人不让我们拍,原来说好的变卦了。建娃子的父母觉得有点难为情,还怕乡亲们风言风语说他们吃了电视台的钱;琼女子的父亲更干脆,直截了当提了三个条件:政府本该把电线拉拢他家屋檐,但事实上还差几十米就断了,他不得不自己出钱栽了一根电桩,政府应该补他一根。去年他开了3分多地的荒,一直没拿到补助款。村长太坏了,应该撤掉。如果我答应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拍,否则就休想。
我眼睛都大了!
这时候,我想起了多年在外拍片总结出来的法宝:依靠当地组织、团结进步力量、施以小恩小惠。于是,我马上托人给山下的镇党委书记带信,请他上山。同时,全剧组自己动手做了一大锅饺子,给村里每家送了一水瓢。果然,饺子虽小情义重,乡亲们很快统一了认识:梁记者他们是好人,不让他们拍是不正确的。第二天,镇党委书记爬了一天的山,到李仙坡、杏树坡现场办公,除了没把村长撤职以外,另外两个条件都答应了。琼女子的父亲三个条件满足了两个,又有书记到家给足了面子,就笑嘻了。我们在琼女子家喝了两顿酒,第四天,就搬到建娃子家住下来,开拍了。
为那一瓢饺子,村里的每家人后来都请我们吃过饭。”
□本报记者 熊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