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原先,我们的电视纪录片大多是“画面+解说+音乐”,几乎很少有同期声的话語声和背景声,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同期声。
过了很长的一段时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一下子从这个极端走到那个极端,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都有同期声,解说词很少很少,有的片子已经做到了一句解说都不要,从头到尾都是同期声,音乐更是不见踪影了。最多,只剩下寥寥几行字幕。
我是很欣赏、很敬重后来者的“先行者”,在这种颠覆达到高潮的那些岁月里,时常能够听到部分后来者对“画面+解说+音乐”的纪录片传统样式不屑一顾、不值一提的讥讽和嘲笑。甚至从研讨会和纸质出版物上也可看出,认为从前那些“画面+解说+音乐”的片子不是纪录片,而是垃圾,不是东西。
可是,中国的纪录片历史就是这样一环一环连接的,谁也不能把这一段落用剪子剪掉,用铁镐把它挖掉。因为这段“画面+解说+音乐”的历史并不是某几个人臆造、瞎想出来的。
那时,还没有摄录设备,都是用摄影机和胶片进行采访,即使是中央电视台也没有几台提携式的录音机,所以记者们千辛万苦拍回来的材料几乎(也只能)是一段段“无声有色”的历史。
但是总不能播“默片”吧,于是有了解说词,用以补充画面之不足;于是有了音乐,适当地营造一些气氛。
我干了一辈子电视,说真的,还从来没有听见过哪位老百姓说“画面+解说+音乐”有什么可恶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