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阅读手稿一:朱莉的故事

《梁思成 林徽因》幕后故事 央视网 2010年10月12日 11:57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梁林留下的信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前赴后继,有数位战士参加了这项硬战。

这些信件主要是梁林和他们一生的挚友费正清夫妇之间长达16年从未间断的通信。

其实距离今天很近的时候,人们的交流还只能通过写信完成。一来、一往少说也得一个星期的时间,两边的人们只好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唯恐言不由衷地去填补时空的分离……然后耐心地、揪心地……等待答案或者误解。

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这批通信,跨越太平洋两岸,跨越纷飞战火。所以才会出现林徽因在历经漫长疯狂等待后用陶醉的笔写到:

My dearest darling idiotic friends, why why why on earth didn’t you write “via Siberia “ on it. Do you realize that your last three letters each taking fifty days to come???!!!

林徽因手迹

我最最亲爱的傻瓜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你们不让信通过“西伯利亚”邮路,你们知不知道你们之前写的三封信每封都走了五十天???!!!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梁思成林徽因,费正清费慰梅,这两对年轻人偶然相识于北平,却不曾想到之后各自命运的激变,而他们彼此终成为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之一都不是,是“最”)

费正清在他的《对华回忆录》中,有一个章节的标题是“中国朋友”,开篇即用英文大写写到:OUR CLOSEST FRIENDS in China ……还嫌不够,之后又加括号(or elsewhere, for that matter)were Liang Ssu-ch’eng and his wife Lin Whei-yin….“我们在中国最亲密的朋友(或者说在世界任何地方)是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而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更是在她七十岁高龄的时候,开始数次往返中国,拜访梁林旧友,撰写梁林传记。

在他们一生交往的十多年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两对朋友,一来一往的信件,写到美国去的梁林的信件完好地保存在费正清故居,(现在已经捐献给美国麻省的一家博物馆。)而写自美国的信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属于里通外国的罪证,匆匆被销毁。

这批信件的复印件四年前由梁从诫交给我。两大本,全部由英文写成。我们首先逐一翻拍、标识页码,共690页。其中写自林徽因的信超过三分之二。

朱莉在颐和园

为便于阅读,将英文手写体的书信改造成打印体是第一道工序。第一位担当此任务是Julie. 朱莉。

朱莉是我十年前在哈佛认识的老朋友,数次来北京后,在这里的朋友也遍天下了。她的热情会融化每个认识她的人。

几乎每次坐地铁回家后她都会给我展示一个纸条,说是刚刚在地铁上认识的,人家给她留了联系方式,请她周末去玩等等。因为她见到在地铁读英文单词的姑娘小伙就会主动打扰人家聊天。

院子的门口有保安站岗,每次路过,我都避免目光和他们对视,只要目光相撞,我内心就觉得自己是要潜入这个家属院的不法分子,恐被生擒。而朱莉一到,每次大老远地就热情地高呼:你好!有一次还吓我一跳地冒出:你好,小张!之后,她告诉我,昨天她和小张彼此用简单的中文单词和英文单词聊了很久。

朱莉每天出门去地铁的路上会路过一处工地,她都会热情地和那里的农民工打招呼,而且不断用她刚学会的几个中文单词变幻打招呼的方式,“你们好!”“你们好吗?”“春天到了,太棒了!”

 

于是,在我们住的这一带,朱莉很popular. 。朱莉是我认识的美国人中少有的open minded的。和某些美国人来中国要自带矿泉水不一样,她住在我这儿时,像个孩子,看我吃什么她就要吃什么,无非是我喝杯凉茶,宣扬了一下中国文化对食物性质的划分,我感冒时冲杯同仁堂感冒冲剂,解释了一下传统中医文化的精深。(几年后,朱莉果然为了求中医,专门又来到中国。)

朱莉更让人佩服的是她的渊博。你要向朱莉打听些关于美国的……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事,没有她不知道的。她不是一般的知道,几乎任何事,她都能从起源说起……她又酷爱说话,于是,住我家时,我每天早上要上班,为了抓住和我说话的一切机会,她会在我刷牙时靠在门口开讲……直到我穿着鞋子出门。

朱莉在八年前我做《幼童》的时候,就已经是我们这个摄制组的一名成员了。开车,是朱莉的最爱,她已经五次横穿美国大陆,于是,在美国她替我们开车沿新英格兰北部一路去查资料。后来,还为《幼童》中的美国家庭女主人配音。

这次接过阅读梁林信件的任务,朱莉很兴奋,她在哈佛工作多年,对费正清夫妇的大名很熟,而一旦读了费正清的信后,诧异不已。这是我今天接触所有认识费正清的人的第一反应。因为,认识费正清的这些教授们几乎都是在费正清成为研究东亚问题王国的君主之时,成为他的学生,我记得在保罗柯文教授主编的对费正清的回忆文集中,有位学生写过,一次费教授给他电话,让他在明天早上7点到他家见他,讨论论文的事。这位学生一大早睁着昏睡的眼睛赶到费家,费教授一边剃着胡子一边开始了他们的话题,梳洗完毕,他们的谈话在去办公室的路上继续……在他所有学生的眼里,费正清教授不苟言笑,生命中的每一秒都献给了他的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将《中国:一个新的历史》书稿交付哈佛大学出版社的两天之后,他在剑桥去世。)

 老年费正清

而我们手中的信件写自费正清二、三十岁左后,青春年华,新婚燕尔,初涉中国。在我看来,他的每封信都热情幽默,魅力四射。看这封写于1947年的信,原文为:

Dearest Whei,

       This is not the letter I have been going to write since last year. That letter has already grown, potentially, to 76 pages, or maybe 176, and the Post Office department, hearing about it, has warned me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deliver so long and intricate a composition. Just the other day the Postmaster said to me. Do you think your letter to China has to be as long as the postal route?  So I replied to him theoretically, Sir,……

亲爱的徽,

这不是那封去年开始我就承诺要给你写的信。它早已不断长长,从76页到后来可能长到176页,邮局的人听说后警告我他们不会邮递如此复杂冗长的信件。邮递员说,你以为你的信要寄到中国,信就要有到中国的邮路那么长啊?
 

结果我只能晓之以理了,我说先生,北京到这儿有10000英里,我这封信要写的内容跨越15个年头,这期间地球每日自转的距离有24,000英里,还不要说它绕太阳的公转距离。要涵盖如此巨大之时空,这封信得有些与众不同吧。据哈佛大学最新发明的电子计算机系统计算结果,这封信的内容需要承载473 万亿光年的信息,如果还要包括梁思成先生,费慰梅女士,金岳霖教授,还有老费我,我们每个人各自的运行轴线,还有他们各自相互之间的轮转。……如此说来,我对邮递员说,这点长度算不了什么。

拽吧?你相信这就是日后主持《剑桥中国史》的John King Fairbank 吗?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