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日本原本没打算去。
起初想着在梁林的故事中,日本也就是梁思成的出生地,可能几张照片足矣,片中占不了多大篇幅。……随着史料的阅读,我改变了看法。
在研究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这一话题时,我惊奇地发现,日本学者在这一领域成就斐然,(这种惊奇感就如同我后来第一次去日本后,发现日本原来是这样般的惊奇!)其代表性人物是被尊称为日本建筑学之父的伊东忠太、以及关野贞、常盘大定等人。在梁思成出生的1901年,庚子事变,伊东忠太就来到了中国,在详细实测了紫禁城后,不久返回日本,很快,这位有抱负的年轻日本学者一反当时的日本学子游学游学欧美的传统,来到了中国,开始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留下大量照片资料,这些资料日后对梁思成进行的中国古建考察影响深远。
我要去日本。
一通networking……朝日电视台驻华女记者后藤姑娘出现在我面前。
后藤姑娘专程赶到奈良,为我们拿监视器。左为摄像晓鹏君,右为录音洪奕君
后藤很快喜欢上我在讲述的这个故事,她的热心和专业化超过我的想象。她把我的研究工作当作她的工作的一部分。快速地,后藤替我搜寻了日本若干位在此领域研究的学者,并一一和他们取得联系,最后锁定了村松君和名和君。而事实证明,两位先生日后都成为我讲述日本故事的关键人物。
村松君: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联系上不久,他来北京出差。在北京和村松教授交流半小时后,我发现他就是量身订造我要找的人。
当得知我是为了做梁思成纪录片来找他时,他问我,“你为什么对伊东忠太、关野贞感兴趣?你们中国人说古建筑一般不都是从梁思成开始说吗?”这个颇有点那个什么的问题在我们去日本拍摄采访他时又出现了一次。
当我问到“伊东忠太为什要到中国考察古建筑?”时,他第一句话是:“伊东忠太来中国考察古建筑并不是他对中国的古建筑有多大的兴趣,而是他知道日本的建筑从中国而来,因此,如果要研究日本的古建筑,必须到中国来先研究中国建筑。”这句话更准确一点的翻译是,伊东忠太想证实,日本建筑的根源来自正宗的欧洲希腊罗马建筑,只不过在传来的过程中路过中国而已。(据说最后在我国山西的云冈石窟找到了传来过程中留在那的证据。但愿。)
村松教授不是一般人,他个人认为他是伊东忠太的转世灵童,我觉得也差不多。有事实为证,伊东忠太是1954年5月去世,村松教授是1954年5月14日生的,说得过去。村松教授不仅是伊东忠太的衣钵传人,且对梁思成有过深入研究。对于中国营造学社的两位核心人物梁思成和从日本东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刘敦桢,他认为梁思成的学术观点更加富有想象力。于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日本学生纷纷赴欧美留学时,出生不凡的村松做了另一个独特的选择(这点的确恰如伊东忠太。)1981年,村松君选择来到尚处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来到梁思成创办的建筑系,在清华大学留学四年。
当年,伊东忠太在中国进行数年艰苦考察之后,完成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建筑史》版本的写作,全书写到他认为的最美的、也是给日本建筑带去极大影响的唐朝建筑结束。
我在仔细阅读了和此话题相关的史料后,给村松教授发去了详细的拍摄目录。村松教授对我们的日本拍摄给予了鼎力协助……
他把他的四、五位研究生找来给我们做助手;
中间为村松教授的助手包慕萍女士,为我们做日语翻译。
他为我们联系了日本建筑学会,在周末请他的朋友帮忙开门去拍摄伊东忠太的日记;
他为我们联系了东京大学建筑系资料馆,要什么给拍什么;
他联系了筑波大学的稻叶女士接受我们的采访;
他敞开他的办公室让我们随便拍摄;
村松教授的办公室
我开列出的需要拍摄的古籍目录,他肩扛手提从家带来。
……
中午请我们吃工作餐,晚上工作结束后,村松教授携众研究生和我们一道共进晚餐……作为答谢,晚饭之后,我入乡随俗地请日方友人喝一顿。
席间,村松教授用英文发表了一段讲话,高度赞扬我们的工作和职业精神……听罢,我自然立即起身,发自内心地感谢村松教授给予我们此行的鼎力,并表示希望我们所记录的这段历史能够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一段历史往事云云……
我话音未落,村松教授笑着说了一串日语。
他的助手包慕萍立刻对我耳语,村松教授说,在日本,如果一位女士被人夸奖了,她肯定是沉默微笑并连连点头称谢。
我忙说,是不是我有失礼节啊?
“不,不,”包女士补充,村松教授很赞许,他说到底是大国电视台的记者,就是不一样。包女士告诉我说他昨天还拒绝了一位韩国记者发来的采访要求,他说,他们发来的东西太简单、太随意。
呵呵,大国电视台,这应该算是传说中的为国争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