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周兵:《故宫》和《英雄》不同

周兵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纪实台 2011年09月20日 10:18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给纪实纪录片进行电影式的拍摄,并给予华丽的包装,还是严肃且正统的历史皇家题材,好比把历史研究所的教授变成了时尚青年,让人觉得不可信了,或根本不能接受。

  这也是12集纪录片《故宫》在播映之后,让许多人眼睛一亮,也引发了观众、业界和专家们不小争议的原因。

  在这部耗时3年完成的纪录片中,运用到了各种拍摄手法:访谈、纪实内容、建筑空镜和风光空镜、静物定点摄影、史料图片、延时摄影和真实再现,甚至三维动画。540分钟的播出片中经过计算机处理和制作过的画面多达76分钟。剧组聘请大量电影专业人士参与制作,无论在导演、摄影、灯光、美术、音乐和解说词方面都引入了电影技术。“创作中我们还借鉴和学习了戏剧和电影的手法,”总导演周兵称,这么做就是为了该节目首先在视觉和听觉的效果上超过其他常规意义上的纪录片。

  增添了华丽外表的纪录片还是纪录片吗?故事式的讲解是否还能还原历史的厚重与真实?2005年,纪录片《故宫》是一次对纪录片创作的创新和颠覆,也是一次冒险。

  始作俑者是《故宫》的总导演周兵。眼前,38岁,仍是一副娃娃脸的周兵轻声回溯着《故宫》的拍摄过程,此景很难和片子中再现了中国古代皇室神秘和尊贵的创作者的影象重合。

  《故宫》和《英雄》不同

  中国新闻周刊:《故宫》在(2005年)国庆期间中央一套播出后,又在10频道重播。它的收视率和市场反映出乎你的预料?

  周兵:我们播出时间是20:55,这也是和故宫博物院签约时协定的,必须放在黄金时间。它的收视率其实超出我们的预想,台里告诉我它超出了一般电视剧的收视率,但不是最好。

  中国新闻周刊:你一开始就想做一部不一样的纪录片?

  周兵:我们不希望走别人的路。我们中央台副台长孙玉胜,也是《东方时空》的创始人之一,他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东方时空》一直以来就有创新,这是生命力,是一种传统。”我和一起共事的同事已经养成一个习惯了,不搞创新就难受,就不是正经办事。

  中国新闻周刊:为此你请来了很多从事电影的专业人士参与拍这部纪录片?

  周兵:对,现场绝大部分的专业人员都是我们请来的。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受一些电影影响,比如从表达方式上应该受电影、广告和动画片的影响。回到历史的时代,把历史的、细节的点和它的宏大的历史性作为一个结合,而不是用概念来描述历史,是把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涉及进去。其实很多纪录片都有(用这样的手法),只不过我们把它强化了。

  中国新闻周刊:可是这个创新也让很多人不习惯,甚至不接受。有人评价它之于纪录片好比《英雄》之于电影,你认同这个评价吗?

  周兵:这套节目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们想让更多的人去看,这种表达方式是想让更多的人感兴趣,这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很多方法是针对这种观点,一些专业人士反倒觉得不好了。

  它和《英雄》不同。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影像的创作很高品质的不多。我们这次不仅在画面,而且在声音的设计、音乐效果都是按大片的标准(去做),我们认为如果声音和画面的品质提高到一定程度的话,大家肯定会被它们吸引。

  在历史信息方面我们是非常下功夫的,我们收集文史资料的有两千多万字。观众如果细心去看,里面包含的学术价值,代表了当前文史界的一个学术水准,包括其中的观点、史实都经过专家的认定,而且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比较华丽的包装和讲究史料的真实与厚重之间不会有矛盾?

  周冰:没有矛盾,你的东西出来后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我现在用的一些手法只不过是包装,我的目的不在于此。方法不是目的,要看我真正表达的态度。(表现形式)是给大家造成一种概念,还有更深一层的解释,是告诉大家一些历史事实和艺术主张。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情感

  中国新闻周刊:《故宫》中大量使用了动漫的效果,这和人们印象中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不大相符。

  周冰:这确实是《故宫》播出后引起较大争议的地方。因为明朝初年所建的紫禁城和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紫禁城有所不同,我们只能依靠3D数码复原的技术将明朝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式样还原展示。这种动画技术在大制作的电影中可以经常看到,但在中国纪录片上还是第一次这样大量使用,在以后类似的创作中我还会继续坚持这种方法。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希望创作方法更多元化,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创作同样一个主题,可能我们的方法有些地方不太好,还有在动画创作上控制得不好,有些颜色用得太多。比如有些人说我们中间延时摄影用的过多,这个我也觉得不好,后期我让编导删了一部分,但还删得不够。

  中国新闻周刊:在《故宫》中,尽管你精心采用了各种拍摄手法,可让观众印象最深的不是精致的动漫、延时拍摄的画面或是情景再现的表演,而是那个美国人拍摄到的已经磨损的最早的故宫原始影像资料。

  周兵:这个影像资料在最早我做《百年中国》的时候,另一个导演陈晓卿就告诉我有这个历史画面。所以这次剪辑的时候,我把它找出来,你看到带子有些地方已经磨损看不清画面了,我告诉编导要全面展示它。今天大家看到的时髦的、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并不具备很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影像价值,而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可以替代的。这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画面。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拍摄故宫,与之前1987年的纪录电影《紫禁城》和1996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26集纪录片《故宫至宝》这两次仅有的故宫拍摄比,有什么不同?

  周兵:我们的拍摄是最全面的。最有价值的、能开放的都开放了。拿出150万件藏品中的精品让我们拍。

  而且我们和故宫博物院签约是——10年内所有影视媒体不能和我们进行同样的拍摄,故宫也不愿意这样折腾。

  中国新闻周刊:《故宫》的拍摄经历和以往你拍《周恩来》等其他历史纪录片有没有不同?

  周兵:这次和以前的经历完全不同。比如在拍摄时间上,在对游人开放区,我们真正拍摄的时间只能在上午8点开馆之前和下午5点闭馆之后。冬天的时候天亮的迟、黑的早,我们实际能拍的时间非常短。刚开始我们按照平时的时间,提前一小时进行设备准备,可故宫不可以进车,所有的器材全部得靠人力背着走进去,结果时间全花在路上了。后来我们凡是早上的拍摄,如果以往是5点出发,就必须提前到4点甚至3点。

  还有在故宫里面,电源是非常少的。我们原先估计几百米的电源线应该足够了吧,结果常常一牵就是一千米,因为线接得太长太远了,为了保障线接头不被人踢掉,每一个接点都得有人专门守着。

  像这样的事太多了,还有比如为了保护藏品,我们所有用的灯都是特别买的低温的,这也是很大一笔开销,不过并没有像媒体报道的花了几百万。

  中国新闻周刊:你本人最早接触故宫是什么时候?现在和那个时候对故宫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周兵:第一次到故宫是1987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是从外地考到北京的,故宫是一定要去的。那时只是觉得它很大、很雄伟,纯粹概念化的东西,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情感。现在我们对于故宫是有感情的,是我们天天进行交流的场所,好像进入办公室一样,包括故宫里面有很多工作人员和我们关系非常好。

  中国新闻周刊:你想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故宫?

  周兵:观众看这种片子喜欢看到里面表达出的历史态度和历史信息。我们是从一种端正而富有激情的历史角度来拍,我们是正史,不想挖故宫里的神怪传说或宫廷逸闻,我们用事实说话,以一种平实的态度去描述历史细节,我们的解说词里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它不像以前我们表述的历史都用概念、说教、大话和套话。

  故宫是有生命的。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冲突。所以我们做的片子一定要有人情味,现在许多片子做出来没有人情味。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你想通过《故宫》表达什么?

  周兵:一开始我决定做这么大的题目时,感觉是一个奢望,但是后来做了,也做到了。尽管一直很坎坷,但做的过程中我发现,再往下做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是你用心就行。因为不是我一个人,我们有很多编导,故宫里面还有两百多个专家,这个片子其实是两拨机构共同的孩子。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用现代影视的方法来传播中国文化,告诉大家中国人拥有什么样的文明,中华民族是怎样传承这些文明的。这是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我们做片子更多的是把有形的东西做成无形的。给年轻人看这些艺术珍品,不仅是看漂亮,从绘画里提炼出绘画的精神,了解历朝历代艺术的主张。

  到去年底,《故宫》的正版DVD已卖出八万多套,是央视所有影视剧音像制品销售中卖得最好的。周兵则计划继续跟拍故宫翻修的过程,他认为这才是今后真正最有价值的真实的历史。在原12集基础上继续拍摄的百集纪录片《故宫》和另一部历史纪录片《敦煌》也在同时筹拍中。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