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公司的力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看罢影片,我在反思。两百年历史云烟,公司兴起、发展、繁华、沉沦、复兴,如今已经成为支配世界的力量,浸透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2009年时,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世界上有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比不上沃尔玛公司,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公司的力量》解说词这样讲道。或许这就是本片的力量之所在,它揭示了一个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的事实: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公司的痕迹,从衣食住行到生存方式,公司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公司的力量》讲到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托马斯•潘恩撰写的小册子《常识》。其实,《公司的力量》就是一部关于公司的《常识》,现代公民都应该了解的常识。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公司的起源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现代公司与国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而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
《公司的力量》揭示了公司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财富创造、技术发明、管理方法到制度建设。影片告诉观众,公司已经改变了人类生活,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公司是科技进步的主力推动者,目前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贝尔实验室先后有11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拥有14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29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发明推动了电气时代,美国杜邦公司资助卡罗瑟斯博士的研究发明了一种可以成为尼龙的分子——尼龙66,后来它被投入商业开发,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里。靠近旧金山海湾的一条50公里宽、15公里长的谷地已成为信息时代的象征,这是硅谷,美国每12件专利中就有一件来自这里。凭借一个新技术、新想法,就能获得投资开创事业。公司在改善大众生活品质上也做出卓越的贡献,洛克菲勒主宰美国石油期间,每加仑汽油的价格从88美分下降到5美分,而石油的品质却不断提升。公司推进了管理能力和管理制度的完善,1942年1月珍珠港事件不久,罗斯福总统任命曾担任西尔斯百货公司副总裁的唐纳德•纳尔逊为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主席,就是因为他出色的管理能力。职业经理人斯隆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服务40年,他离任前一年,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值超过10亿美元,创造了世界商业史新纪录。职业经理人表明家庭公司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而跨国公司的出现对于管理能力和管理制度提出进一步挑战,沃尔玛集团管理着全球14个国家的6600多家商场和数万家供应商,统一订单式生产和配送服务,成为全球化时代的跨国公司典型。
《公司的力量》揭示了历史的力量:当西方公司风起云涌、逐鹿世界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王朝的奉天承运、子曰诗云之际。1830年,英国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30英里的铁路开通,世界上第一条公共铁路正式运营。1862年,英国通过了《公司法》。1877年到1887年的十年间,英国注册的股份公司多达15165家。1830年,美国大约有8000家公司登记,到1860年大约有25000家到26000家。然而,直到被迫打开国门的1882年,近代中国才成立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到1910年,正式注册的民营公司大约才410家。因为公司的运营与契约精神、平等意识和法制水准相关,而当时的清政府“在至高无上的君权之下,自由、平等的契约精神和法律保护下的产权制度都是奢谈。”
《公司的力量》揭示了思想的力量:公司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新思维。竞争是市场基本规律,但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听说洛克菲勒要进入钢铁领域,他成功地把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和比自己强的人合作,而不是和他们战斗!”这是卡内基一生信奉的常识,也是理性的成果——作为机构,公司的理性高于个人的理性。经商为了利润,天经地义,但日本商人沼泽荣一从儒学传统中找到更为高尚的动机:经商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社会,这不仅同理想人格没有矛盾,而且还是实现理想人格的最佳途径,正所谓公益即私利,私利能生公益。这一解释赋予了商业活动新的意义,进而改变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1930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来到日本,松下幸之助拒不解雇一个员工,结果松下公司创造了历年来最高的销售额,道义和情感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了沼泽荣一所倡导的私利变公益的思想。
《公司的力量》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它的美学价值。它的美学形态并不新鲜,不外乎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其核心的力量来自纪录片参与社会的行动力量,来自于它所揭示的问题与当下中国息息相关——这恰恰是纪录片力量之所在。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积弱难返,革命、起义、战争、洋务、实业、教育⋯⋯为了国强民富,人们前赴后继,每一位正直的中国人心里都埋藏着一个中国梦。直到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才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中国公司才按照国际规则参与世界活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公司的力量》不仅仅是历史回顾,也是关于公司发展的启示录。那些曾经创造了奇迹的公司,那些公司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那些创造了奇迹的人们,对于当下中国都是急需的精神财富。对照世界公司发展历程,中国当下的公司几乎还处于少年时代。因此,对于中国公司和有志于参与公司的人来说,《公司的力量》是一部专业参考书。中国企业家在本片中不仅可以学习到创业经验、市场攻略,也可以体察企业的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对于普通观众,《公司的力量》是一部生活的常识读本,明白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在公司化的社会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每一位受众都可以从纪录片中感受到历史的力量和思考的力量。
不过,公司带给人类的并不都是积极的选项,公司病也在蔓延。如果《公司的力量》对于公司的负面效应进行具有历史深度和文化高度的反思将会提升本片的思想深度。它虽然也表现了1930年的经济危机和公司的弊端,但思想力度尚待深入。公司的逐利本性与社会责任的矛盾不仅是历史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冲突激烈,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感受到息息相关的公司行为所构造的社会氛围:三鹿集团的三聚氢氨事件、华硕遭遇索赔而诬陷消费者并致入狱案、黄光裕案件、数不尽的假药假酒、躲不及的商业诈骗、深不见底的房地产公司、塌方无限的煤矿⋯⋯,中国消费者依然是市场末端的弱者,中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诚信观念远远还没达到当前国际平均水平,期待他们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依然还是奢想,即使商业文化成熟的美国也无法避免安利假帐案。中国公司真正成长为社会进步的力量,还需要成熟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商业道德。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艰难时世》中描绘的“那些除了数字和事实,其他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并没有消失,公司病依旧流行,而这些公司的肿瘤是否就是文明进程的必然代价?
当然,我无意否认中国已经培育了一些具有社会责任与诚信品质的品牌公司,逐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像海尔、联想等。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公司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巨大。
我赞同《公司的力量》中对于公司发展所给予的期待,尤其正在发展的中国。“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每一个国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期待《公司的力量》带给中国公司以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