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每一部片都是一次生命的体验

纪录片导演杨力州专访

杨力洲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DigiAsia 2012年05月03日 15:24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杨力州导演

杨力州导演

 

   纪录片导演杨力州:

  「每个人的人生只能用一种身分活着

  但我每拍一部片,我就以新的身份活了一次 

  身为一个纪录片导演,我必须去融入他们的生活

  拍《打火兄弟》,我进入高温的火场;

  拍《征服北极》,我进入零下40度的北极,

  看着这些平凡的人,却为了活着而努力,

  我用我短短的人生体验到许多不同的生命」

 

人生的第一台摄影机

 

杨力州在念书的时候,智育成绩并不好,课业上并没有获得很大成就感,但是他很喜欢画画,家里也支持他走美术相关的路。于是国中毕业后杨力州进入复兴美工,接受较扎实的美术训练。复兴美工毕业后,他考上辅大应用美术系。

  

    大一时,杨力州在一个大型的绘画比赛中得了奖,获得八万元奖学金。他用这八万块,买了人生第一台摄影机,「我还清楚记得,是PanasonicAG460」。

 

  令人好奇的地方是,杨力州截至当时的人生历程,没有一件事是跟影像创作有关系的,况且二十几年前,摄影机又贵又少,一般学生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问他:「为什么是买摄影机呢?」他回答:「好问题…其实连我自己到现在也都还在问我自己这个问题,但是我完全想不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去买摩托车或是其他东西…,但是自从有了这台摄影机,我便疯狂迷恋上摄影,再也不画画了。」有了这台摄影机,杨力州便常常帮忙系上的活动记录,虽然常常接触摄影机,「但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记录片是甚么,也压根没想到会走上这条路。」他笑道:「当时我对自己只有一个小小期待,就是当一个伴唱带的摄影师,经费不够就拍穿泳衣的美女在海边漫步,有点儿经费就多加匹马…」。

 

  当时有关于台湾本土相关论述正热门,所以有时间的时候,杨力州就和同学一起研究、拍一些相关的实验短片。但是当时的他,对于要成为一个影像工作者路还很遥远。「后来有学校办了一场纪录片放映活动,当时对记录片的概念还很模糊,我以为会很难看但是又好奇,所以我站在门边,想说如果不好看我就走。」他请楚的记得,当时放映的是吴乙峰的月亮的小孩,「没想到我留下来了,而且这一留就是10几年….

  

进入南艺开始创作生涯

 

  毕业后,服完兵役,杨力州回到母校复兴美工当美术老师,「虽然画画是我喜欢的,但我当时担任导师,「要指导军歌比赛、要管理班上的整洁…导师所负责的的工作远多于教美术,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走的路。」刚好那时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刚成立,我看着我那台还没坏掉的AG460,我回想和这台摄影机一路走来的点滴,我决定去台南。」杨力州以大学时拍的短片报考,他回想:「这是一部实验短片,是有关台湾的主体性的影片,我现在把他拿出来看,真的连我自己也看不懂,但不知为何,我被录取了。」

 

  进入南艺大,杨力州真正开始接受有关纪录片的教育,并且开始学习剪接的技术。研一的时候 SONY VX1000刚刚推出,「隔了10年之后,我买了人生第二台摄影机」当时还是使用线性剪辑,但是到了研二,便开始出现非线性剪辑,「我当时自己组了一台计算机,那时的硬盘设备很贵,又大又重」。经历了线性及非线性的转换,杨力州认为,相较之下,非线性剪辑在使用上比较便利,「但是对我来说,不管是用线性或是非线性,我花的时间都一样」他说,以前线性剪辑一剪,便不能回头,所以要很小心,现在虽然可以回头,但反而会更注意画面、声音、剪接的质量,会一直回去整理不满意的地方。」对杨力州来说,他要的纪录片是高质量的,他不要让大家以为低成本的纪录片是低质量的。「我现在在使用的摄影机是SONY EX3,这不是最顶级的,但是拍摄纪录片常常需要上山下海,需要有很强的机动性,所以我觉得这一台是兼顾质量与机动性的选择。」 

 

让纪录片更好看让更多人爱看

 

  最令杨力州难忘的一部片,是他在1999年的《我爱080》。《我爱080》拍摄对象是他当时第一次工作所带的学生,讨论台湾男生服兵役所遇到的情感问题。这部片获得许多奖项。「我当时受邀到南部一间大学举办导演座谈会,但是来看的学生只有五个。我开始沉思,纪录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要怎么做才能去推广记录片?怎们样才让大家喜欢纪录片?」杨力州认为,「关怀弱势」是纪录片这100年来的主要意义,也是纪录片的核心概念。为了推广纪录片,让更多人去关怀社会,杨力州认为,首先,就是要让纪录片「好看」。

 

  杨力州说,「我要让观众先『不讨厌记录片,只要他们不去抗拒,有一天,如果他们可以看见一部纪录片,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的记录片,这就够了。有人认为我的片子商业气息很重,但那是我的手段,我要让更多人愿意去看纪录片、让更多人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纪录片。」

 

大约在四、五年前,原本都只会在电视上看见的纪录片,开始走上院线,当时像是「奇迹的夏天」、「无米乐」都引起不少话题,开始有人会去注意纪录片以及关心这些影片里的人物的生活。但是纪录片走上院线,也引发了一些讨论,既然「关怀弱势」是纪录片的主要意义,怎么会以剧情片的手法拍摄,又和「票房」扯上关系呢?问导演,难道不怕被认为是「以利益为取向」吗?杨力州回答,纪录片的定义是「将真实的人事物作有创意的组合」。「真实的人事物」指的是被拍摄者及素材;「创意」包括导演的观点;「组合」指的戏剧的概念及剪接手法。所以,导演的观点也是纪录片组成元素中重要的一环。

 

给予空间开创纪录片视野

 

  杨力州说,过去纪录片导演被认为是不好为生、不停花钱,也看不见未来的工作,但是在近几年来,慢慢有越来越多资源进来。像是公视、联合报基金会的赞助。但是杨力州最希望的,便是希望能够有一个长期支持纪录片的空间。「在台湾,纪录片是电影的附属品,政府在辅助电影工业时,顺带有一起补助纪录片,但电影和纪录片是不同的,我希望他是独立出来的,而非附带在电影之下。」

 

  2007年,杨力州与「商业周刊」合作,拍摄了《水蜜桃阿嬷》。《水蜜桃阿嬷》在台湾19台电视联播,播出之后获得不错的评价与回响,虽然后来却因为募款问题引发争议,但杨力州认为,有机会在19台电视联播,至少让更多人能看到纪录片,「电视」其实才是记录片最大的推广舞台,即使最后能影响的人只有是百分之一,对纪录片的推广都有很大的意义。

 

要为自己争取到制作经费,你要知道如何将在地观点与国际化结合。杨力州认为,很多人说101大楼是国际化的,但其实并不是,真正有国际视野的,是典型的在地观点。他目前正在进行的新片,就是日本NHK电视台投资的「红盒子」,介绍的不是别的,而是台湾的传统布袋戏,「重点是你如何去观察、如何说故事。」

 

左手记录 右手关怀

 

  纪录片导演,必须对周遭事务敏感,要从细节中寻找题材。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拍片风格,「我记得我有一阵子很喜欢拍小孩,但是现在我喜欢拍老人,像我在拍《青春拉拉队》的时候,我就被这些老人生命力深深吸引。」《青春拉拉队》颠覆了一般人对老人的刻板印象,给杨力州带来更多生命的活力。很多人对老人的印象就是风中残烛,但是这群来自高雄的爷爷奶奶们却懂的享受生命,如同绚烂迸放的火花,绽放美丽到最后一刻。

 

  身为一个记录片导演,杨力州认为,首要条件是,必须要非常「勇敢」。但是他也提醒:「千万别忘了你有两只手,左手要勇敢拿起摄影机,去纪录、去批判;而同时也别忘了要伸出关怀的右手,给予被拍摄者关怀及支持。」

 

  拍摄《征服北极》时,杨力州跟随林义杰等三位台湾选手,在北极寒冷严峻的生活环境下挑战人类极限。这部片的宣传海报上的这句话「虽然每一个念头,都叫你放弃」让笔者印象深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杨导演对纪录片这条路的想法,但是杨导演说,纪录片这条路是寂寞的,对于有志要走上这条路的人,「请考虑清楚,并且坚持到底,永不妥协。」

 

 

文:张镃钰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