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对话王海兵:故土镜像赤子心

王海兵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达州新闻网 2012年03月27日 15:04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新闻提示:“是他让西方人再一次认识了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电视纪录片,他的创作之路,是中国纪录片走向成熟的写照。”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正式开播前夕,本报记者再一次与在国际上获得诸多奖项,为中国电视纪录片争得了荣誉的土生土长的达州人,现任职为四川广播电视台专家工作室主任的著名电视纪录片制作人王海兵进行了心灵对话,聆听了他对电视纪录片制作艺术独到的见解,感受了他浓浓的故土情结。



      成长记忆:
      与电视结缘很“偶然”

  高挑的个儿,右肩膀有点下斜,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老资格”的电视人。因为长期扛摄像机,右肩习惯性倾斜了。

  和善的面孔,真诚的目光。王海兵语速不快,话题从老达城过去的专医院谈起。那里是他的出生地,童年在那里度过。父母解放前毕业于法国教会办的上海震旦大学,崇尚科学和学医的父母对他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母亲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对他影响很大。小时候他就喜欢画画,喜欢诗歌。

  与电视结缘,王海兵说完全是“偶然”。

  由于 “成分不好”,王海兵初中毕业,就没有机会读高中了。先是去了达县东风糖果厂当临时工,后来就和同龄人一起响应号召到达县盘石乡当知青,两年后回城被安排到新华印刷厂当了工人。这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王海兵并不甘心这样过一辈子,积极报名参加高考。“由于没有上过高中,物理和化学都是自己的弱项,所以高考就选择了文科。”而文科当时大多都是师范专业,从小话就很少,“自己认为不是当老师的料。”所以就随便填了不是师范专业的所剩无几的学院,当时甚至不知道这所学院、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

  高考顺利。进入北广之后,王海兵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伊文思等世界纪录片大师的作品,看到了纪录片的经典——《北方的爱斯基摩人》等。那时的电视新闻还是用电影胶片摄影。他学摄影技术、感光材料,学编采播,观摩中外优秀影视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学校毕业之后,他被分到四川电视台,被派到新闻部当记者。但他并不满足于拍好每一条新闻,尽管他已经开始拿奖。他在默默地等待并寻找机会,他想搞更能体现主观创造的片子。一次,台里要他拍一条关于城市绿化的新闻,他多了一个心眼,多拍了一些素材。交了新闻以后,他开始构思他的专题片。不久,一部名为《花间绿下话蓉城》的节目剪缉提纲和解说词放到了台领导的办公桌上。台领导深感这位不善言谈的年轻人内心强烈的创作冲动,便同意了他的方案。该片拍出后,即获当年全国优秀综合节目二等奖。从此,他便踏上了曲折而辉煌的纪录片创作之路。

  创作之路:
  故土是电视镜像中的宝库

  王海兵不爱多讲话,但谈起电视专题片艺术,却是妙语连连。就像画家拿起洒脱的笔,舞蹈家跳起优美的舞姿一样轻松愉悦。“纪录片应该在普通的人中、平凡的事中去发现、记录,从平凡中挖掘思想和文化。”王海兵在实践中悟出了纪录片的真谛。“一件最成功的作品往往与创作者自己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作为大巴山的儿子,他深爱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他热切地希望能通过手中的镜头把大巴山人的坚韧、百折不挠的大巴山精神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那个年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从设备、技术还是思想观念上要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谈何容易。

  1993年春,执着的王海兵回到达州,深入大巴山深处——宣汉县樊哙镇拍摄。半年后,一个记述大巴山山区普通船工故事的纪录片《深山船家》悄然问世,片子采用大量长镜头和同期声对话、采访,展现出一个个真实而自然的生活场景。镜头非常流畅、纯朴和自然,从片子里展现出大巴山人的一种坚韧,这种平民化故事讲述的方式,不仅为同行所推崇,还成为国内广播影视类大专院校教学的范本,在国际交流中引起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电视同行专家的极大震撼。其中法国电视同行感慨地说,“我们这里也有激流划船,但我们是一种运动和爱好,而这部作品里的激流划船是一种生活,一种生存方式,让人震撼。”

  从此,王海兵的纪录片拍摄之路一发而不可收。他创作的一系列纪录片曾多次获国际奖。代表作“三家”——《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曾连续三届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和“提名奖”;并三次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获一项“评委会特别提名奖”;还入围蒙特卡洛电视节、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法国环境电影节、葡萄牙电视节、巴西里约电视节等,并在美国风城纪录片电影节、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上展映。在大巴山深处巴中拍摄的3小时15分长篇纪录片《山里的日子》,入围罗马尼亚阿斯特拉人类学文献纪录电影节和日本著名的纪录片电影节——山形电影节。业内人士评价他说,“是他让西方人再一次认识了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电视纪录片,他的创作之路,是中国纪录片走向成熟的写照。”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中国文联和中国视协评选30年30部中国纪录片经典作品,他的纪录片《藏北人家》获此殊荣。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授予他“特别贡献奖”。

  “我们走过的路都是一样的,只是我先走一步,走在了前面而已。”面对众多国际国内大奖,王海兵的话朴实而充满哲理,“我深爱我的家乡,我选择了我熟悉的这片土地,我用心去挖掘,去思考,是故乡给了我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艺术启发。”

  情系故土:
  用镜头提升达州新形象

  虽然工作繁忙,但对来自故乡的邀请他从不拒绝。为展示达州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美好画卷,他先后专程回到达州和达州电视同行一起拍摄了《走进大巴山》、《巴人故里——达州》、《真佛山》等系列形象片,创作了许多经典的电视画面。

  在谈到对家乡达州的拍摄时,王海兵饶有兴致地讲起一组镜头:“在达县石桥镇充满古老气息的老街上,几位老乡在一排全是瓦房的古街上畅饮早酒,不远处,两名背着书包上学的娃娃正迎着朝阳飞奔而去……”这组镜头给达州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但鲜有人知道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寓意。“我是达州人,我了解这个地方有喝早酒的习俗,早酒,其实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两个背着书包的娃娃上学,却是一种新生活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这两个不同的视觉元素处理在一个画面里,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交融,诠释的正是达州古老而充满朝气和希望的主题。”

      因为工作关系,王海兵和达州电视台的编辑、记者接触很多,“达州电视人身上具有大巴山人的慷慨、耿直、对人真诚,而且有追求,不甘落后。”在说到家乡的电视同行时,王海兵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每次他和同行到达州出差,都会感受到家乡同行的热情,感受到大巴山人特有的优秀的品质。

  “纪录片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一段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他不需要雕饰,没有主观的灌输,传达的却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的价值观。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输送我们的价值观,纪录片是一种有效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扶持与繁荣纪录片,这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王海兵说,在很多场合,他都在为中国的纪录片鼓与呼。这辈子从事纪录片,他放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新年之际,欣逢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他非常愿意看到这个片种以此为契机“重振河山”,并发扬光大,当然也包括在家乡达州。

  “现在的中国,包括达州,都处在一个急剧变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像‘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王海兵说,“单纯从电视记录角度讲,许多外国的电视专家很羡慕我们,因为他们已经过了那个年代,我们正刚刚处于变化最大的这个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变化的典型过程,真实地反映这段转型的历史,就像‘从猿到人’,我们有幸能够看到‘褪毛’的过程。同时,大巴山又有丰富的资源,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巴文化传统文明,也有以天然气开发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文明的转型是资源优势,达州还有一大批热爱这个事业的电视人,而且也愿意为之付出。我们应该把优势发挥出来,好好挖掘,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重振河山待后生”,对立志于纪录片创作的年轻电视人,王海兵充满了期待。“要走在人家前面,走一条人家没有走过而又认同的路。”王海兵语重心长地说。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