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客观存在与纪录真实——浅谈纪录片创作的思维方法

李汝建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央视网 2012年02月10日 14:41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多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在吸纳外来创作思想、理念的同时,经过自身孜孜不倦地探索,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电视节目创作的审美走势,成为走向世界、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对话的主要形式。同时,纪录片的创作意识也渗透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中,使受众的审美趣味日渐改变,对真实、真切、客观的纪实节目倍加喜爱。而受众的喜爱,又反过来影响着电视节目创作的理念、定位、形式和方法的进一步改进。长期以来,“纪录真实”这四个字,几乎成为电视从业人员的口头禅,成为节目创作的法宝和改头换面的灵丹妙药。其实就目前各类纪实节目的现状而言,许多节目在运用纪录的手法进行创作时,还未真正弄懂何为“纪录的真实”,在揭示客观存在的深刻性上,在对客观存在的具体把握上,还处在表面化和概念化的状态。许多创作者错误地认为,镜头所拍摄的客观存在,就是在纪录客观的真实,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忽视了纪录的真实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使节目不论在对生活的认识、主题的把握上,还是在思想的提升、真实的发现上,都存在着挂一漏万、顾表失里的倾向。长此以往,创作者自身便处于越做越糊涂、越做越不知自己是谁的困境之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在何为“客观存在”和何为“纪录真实”上存在误区。

俗话讲“眼见为实”。这说明了“实”来自于“眼”,而“眼”又会随心转,不同心态的人对同一事物眼中之实会有不同的反应,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由于心态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眼中之实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显而易见,“心中之实”是相对的、主观的,而“眼”是绝对的、客观的。

一、纪录真实不可能纪录客观存在的全部

既然明了“眼见为实”的“实”是出自于人的内心世界,那么就不难理解,所谓的纪录真实,更多的带有主观化的色彩,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认识过程的反映。它必然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作主体的差异。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反应到创作上,纪录真实的程度也就会有所不同;同时,它也会随着不同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由表及里的认知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纪录真实。2、时空的差异。对同一客观存在的认识,会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间进程产生不同的认识,反应在创作上,纪录真实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3、地域的差异。对同一客观存在的认识,由于不同国度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纪录真实的程度也会存在差异。4、进程的差异。创作主体对客观存在的认知能力,始终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因而对客观存在的纪录真实也会永无止境。作为纪录真实的创作者,不论你如何努力,你纪录的真实也只能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的真实,不可能是全部的真实。其实,纪录真实的程度,是创作主体随着时间的进程、历史的进程、社会的进程、人类自身的进程的永无止境而使主观的探索也永无止境。

二、纪录真实不是艺术真实

多年来,人们在论及纪录片的话题时,始终把它划归为纯艺术的范畴来认识,用艺术这把尺子来修正创作者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经常在纪录片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采取用艺术的视角来表现客观存在,并把它视为惟一正确的原则加以恪守。如果对客观存在可以用艺术的思维来创作的话,那将意味着纪录的真实可以比喻、可以夸张、可以象征、可以想象,这恰恰是纪录真实之大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借景抒情,借景抒志。而纪录真实的最高境界是借情抒景,借志抒景,它讲求的是心中之实与眼中之实的相互统一。可以肯定地讲纪录真实既不是简单客观存在的复原,更不是人们所说的艺术真实。目前,我们有许多创作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把纪录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等同、相混淆,造成在纪录真实的过程中思维层面狭窄,展示形象单一浅薄,丧失掉纪录片的基本功能,使纪录片创作陷入了非驴非马的窘境。

无容讳言,客观存在到纪录真实这个过程是由创作主体主观把握的,对生活的发现,对题材的提炼,对主题的提升,对生命的揭示,都是创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但如果因此而把纪录的真实企盼在艺术的光环下,把纪录片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寄托在“艺术形式”的突破和革命上,很容易造成纪录的真实与被纪录的客观存在的隔离、断裂,往往是越用艺术的思维方法来表现客观存在,越远离了客观存在。表面化、概念化、片面性、非本质的视听影像已使当前许多纪录片存在着制造生活、伪造生活、虚设生活的弊病,甚至纪录片仅仅成为创作者孤芳自赏的空中楼阁。

对一部纪录片的评价只能说它很有艺术性,而不能说它是很艺术的纪录片,二者的区别在于,纪录片尽管以视听形态出现,但它最终目的不是为艺术服务,而是为人们对一个人、一个事物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服务。在纪录一个人、一个事物的过程中,艺术只能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和辅助的手段加以运用。用艺术的诸多手段和形式的目的,是对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使客观存在变为近在咫尺可感可知的视听形象,是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近事物,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从而满足人们探求、认识事物本质的心理,使人们在不断的认识、探求和揭示事物中,创造我们的新生活、新世界。而认识、探求和揭示的世界,与虚构的世界最大差别在于,它的纪录真实仍然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艺术化了的艺术的真实。也就是说,纪录真实,是对生活的新发现和新揭示,而不是对生活的虚构和创造。

三、纪录真实是调查、研究、分析的报告

尽管纪录真实可以反映客观存在,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的客观存在,尚有诸多未被认知的事物。未被认知的事物当然也就谈不上纪录真实,纪录真实是指已被人们正确认识的客观存在。纪录的真实只能从主观对客观存在的认知程度里找。人类正是在不断认识客观世界的进程中,不断丰富着真实的世界,创造着多彩的世界。而优秀纪录片的魅力,正在于对未被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发现和揭示。
镜头本身所拍摄的事物毕竟是眼中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断,你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用不同的景别获取到许多画面,但应该肯定地讲,这仍不是创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全部,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它甚至有可能是模糊的。这是因为,其一、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其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始终受到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限制,因而对一事物所形成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部纪录片所纪录的真实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其三、创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经验的增长,认识也会在不断的变化。而要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全部,就得关注画面以外的生活,到画面以外的生活中,去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掌握、发现那些更有意义更具特殊价值的东西,透过画面本身(现象),去了解、发现、表现更鲜为人知的东西(本质)。如:纪录一只蚂蚁,不仅要纪录它的镜前状态,更要了解到它是怎样生和怎样死,而要做到这些,创作者就得以调查、研究、分析者的眼光,跟随对蚂蚁认识进程的不断深入,了解到蚂蚁群如何生存的昨天和今天(背后),并与画面相结合形成对一只蚂蚁的特定认识,而不仅仅是依靠画面本身所承载的信息进行简单反映。

事实上,用艺术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存在,是不能构筑起纪录真实的客观性的。要想使“纪录真实”更客观,就得使我们的创作思维更科学。因此我认为,对客观存在“纪录真实”的程度,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A、调查的程度,B、研究的程度,C、分析的程度。严格讲,纪录片创作不属于纯粹艺术创作的范畴,而属于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的范畴。其创作,必须以科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自然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眼光,来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它所反映的不是创作者个人情趣化的事物,而是对客观存在调查、研究、分析的认识程度,即特殊的揭示和发现,它涵盖了人文、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

当我们的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特别是大赛落败之后的沉重和沮丧,我们似乎应该明了,真正的纪录片,实际上是带有一定科学、自然、社会、人文意味的一个调查报告、一个分析报告、一个研究报告;而真正的纪录真实,是对科学、自然、社会、人文的深层发现、展示和挖掘,而不是艺术的创作和再创作的问题。这正是我们与国外创作理念的差异之所在。

四、纪录真实是认识客观存在的一个过程

虽说“纪录真实”是主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主观可以凌驾客观之上,并不意味纪录真实可以凭空臆造,可以为了所谓的艺术的“好看”制造纪录的真实,更不可以通过所谓的至善至美的“形式”,去粉饰纪录的真实,应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说既冷静客观,又要积极主动,而不是与生活保持所谓的“距离”。它是在积极走进客观存在的进程中获取的。

可以这样讲,纪录的真实是通过创作者对客观存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获得的。而调查、研究、分析需要相对长的时间,需要耐得住性子,需要一种献身精神,需要把所要纪录的客观事物当成自我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客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而对一事物,能否做到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的长期纪录。对搞纪录片的人而言,是件非常非常难做到的事情。在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在这方面,都有着超凡的能力和意志,都有着既超越自己也超越别人的能力和意志。别人做不到或者说很难做到的,他做到了,他就成功了。所以我们常说,从事纪录片创作不能浮躁,不能把纪录片当作急功近利的事来对待。

纪录片大师和前辈们成功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三点启示:1、纪录的真实是有角度的。有什么样的角度,就有什么样纪录的真实。2、纪录真实以还原对客观存在特殊认识为其目的。3、纪录片创作应成为创作者自身生命实践的一部分,纪录的真实是伴随着创作者自身的生命进程,不断地对客观存在进行感悟的智慧,是贡献给人类的一笔财富。可以这样说,纪录真实最终纪录的是创作者的人生体悟和境界。
  

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11期
此文在2003年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举办国际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优秀奖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