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美国的朋友得知林徽因居然是 Maya Lin (林璎)的姑姑后,吃惊之余,问我,你们在美国为什么没有采访林璎??
决定去美国拍摄前,我的确给林璎打过电话,她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接受采访。但等摄制组最后行程安排完后,却无法和她的日程吻合,作罢。
不认识林璎的观众可能没有意识到,林徽因这位侄女在美国的名气可不亚于她的中国姑姑。
故事发生在1982年,美国国会决定修建越战阵亡者纪念碑,组委会开始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
方案,雪片一样飞去。
我今天很诧异,在这种漫天的海选中,会有那么一张初看完全在一般对于纪念碑想象常识之外的方案脱颖而出。而且在日后的采访中,的确有当年评委会中位高权重的评委承认,当时,第一看,完全没有“入眼”。但是,在当年全部的1441件应征作品中,它幸运地入了某位评委的眼,且这位评委终于坚持观点,也让它成为评委会的共识,于是美国建筑史上有了这样一件传世的杰作。
联系入选者……评委会发现投稿者的地址是耶鲁大学某个像是学生宿舍的地方。
是的,投稿者就是Maya Lin, 林璎。她当时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的学生。
如果你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那就不会有Maya Lin 今日在美国的声名远震。
在看林璎的设计之前,说两句美国越战。这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持续20年,跨四任美国总统,战亡士兵达六万,这场发生在异国土地上的战争像美国胸口的一道依然淌着血的伤口。
林璎的设计恰恰就是在华盛顿中心的广场上横刀切开的一道伤口。
俯瞰越战纪念碑 |
在日后的采访中,林璎说,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
大地开裂,像镜子般的黑色花岗岩伤口上镌刻着每一位越战阵亡士兵的名字……
历史的解读永远无法代替成千上万的越战当事者的切肤之痛。他们希望国家修建越战纪念碑,就是希望有高耸、有挺拔、有屹立不倒来安抚他们心口永远的伤。而选定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一经公布,它像是给越战老兵淌血的伤口重重洒下一把盐。
愤怒、失望、伤心、无助……演化为仇恨,演化为种族歧视——
“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在亚洲发生的战争的纪念碑,那对我们美国人岂不是太讽刺了吗?”
“不觉得这很可笑吗?越战发生在亚洲而你正好是个亚裔?”
仇恨的中心站着的是当时年仅20,有着婴儿肥脸庞的Maya Lin.
美国历史上一次普通的建筑设计征稿活动,演变成一群人年轻生命不在的伤痛,一场战争的迷失,一种爱国精神的空空回声……
1982年底,由21岁的耶鲁三年级学生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落成。
这就是美国,硝烟过后,依然作出了尊重艺术的原判。
美国人记住了林璎的名字。
每天,纪念碑前都会有大量的纪念物留下 |
1987年,耶鲁大学授予林璎荣誉博士学位,颁奖典礼上,三位手捧鲜花的越战老兵代表上台,向林璎表示祝贺,也表达他们深切的歉意。
1992年,越战纪念碑落成十周年典礼上,在这个大地开裂,生者和死者相聚的特殊地方,纪念碑终于迎来了它的设计者——MayaLin!全体在场的老兵起立,长时间为设计者鼓起了迟到十年的掌声……林璎说,“我不擅长讲话,我总是希望让我的作品自己说话,十周年纪念的时候能够重新回到这里对我意义重大,让我感受到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尽管我是这座纪念碑的设计者,但此刻我更愿意沉默,因为这座纪念碑是为你们,是为每一位到来者设计的,因为是你们的思绪,你们的情感让它充满了生机,我想在此感谢你们,谢谢你们为这个国家做的一切……”
和她姑姑林徽因相比,林璎是个胜利者。
今天,“矗立”在华盛顿广场的越战纪念碑每年吸引大批全世界的游客。去往纪念碑的人……当你沿着斜坡而下,两边黑色如镜的花岗岩墙体上,一个个阵亡士兵的名字和你的脸庞映衬在一起,黑墙越来越高,你的内心被一场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战争剧烈吞噬的同时,你无处可逃地被甩回到同样痛苦的又一场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