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一群孩子与一段历史——访纪录片《幼童》总编导胡劲草

胡劲草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央视网 2012年03月05日 16:16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正像钱钢所说的那样,电视纪录片《幼童》把100多年前散落在中国和美国的一件珍贵瓷器的碎片,一片片捡拾起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段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上都没有载明的历史。

  多年以前,中国还有那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背着强国梦到美国求学,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而这一段历史发生时正是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革命和日本崛起的时候。

  《幼童》让一群幼童复活,复活的还有那个时代。那群幼童和那个时代一样,都让后人们感慨万千。《幼童》让我们知道了一群孩子的故事,知道了他们百年前就曾经肩负过我们今天同样要承担的使命,知道了历史是怎样为这个故事划上句号的。

  最早的创意策划来自钱钢

  《幼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项目,不是常规节目。 项目的启动是钱钢策划的。因为他在我们这里做过3年总策划,很信任我们这个集体,觉得由《新闻调查》这个集体承担这样的项目他非常放心。他个人曾经离开《新闻调查》去了《南方周末》,这才有了一些时间,才有了这个项目的真正启动。

  从我们来说,我们就把这个项目一级一级往上报,最后的操作是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和中视传媒这两家单位联手,制作班底就是《新闻调查》,我做编导,摄像、录音也是我们这儿的。

  编导这部片子,前期的人员就我一个人,一直坚持到最后。这部片子的采访有英语的、古文的等,是一项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综合性工作。这两年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都投在这部片子里了。《新闻调查》所有的常规节目全停了下来。

  在美国找到很多素材

  我们从2002年5、6月份着手准备,因为已经有人对幼童的历史有了一些研究,所以我们获得了一些素材,但是材料还是零零星星的,能把吸引人的东西拿到就不错了。后来发现有必要去美国,在美国寻找幼童的故事被我们放到首要位置。

  钱钢和我先去美国研究了一个月,后来我回国,钱钢继续留在美国找历史,摄制组又用了一个月时间在美国拍摄。就这样,与美国相关的采访调查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为制作片子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我们后来发现,片子里的很多细节都是在美国找到的,国内的反而不好找,几乎是空白。

  不是简单的历史文献片

  《幼童》应当归类为历史文献片,但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文献片。一般的历史文献片都是前人对某个话题已经做过很完整的研究,我们只要完成电视语言的表达就可以了,不用我们重新去研究。

  但这个片子却有相当多的故事要挖掘,我们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独家调查、发掘的,线索、人物、地址以至主题都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120个孩子的后面有这么一个庞大的主题。

  这和我以前所做的《新闻调查》节目有很大的不同。五集50分钟的片子绝对不是五个单独的片子,我们在故事的结构安排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五集片子是一个统一的不能分割的整体。

  孩子的后面是国家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很小的口子打开的,那就是这120个孩子的命运。 我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这些孩子的命运和这两个国家的命运是密切相连的。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冲动,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我们当然不会放弃这样一段历史。我们在第四集就把这种思考贯穿进去了,并且把甲午海战作为第四集的结尾。

  再有一个内容就是中国的近代化和世界范围的那场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这个切入口就是这批幼童参加了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见证了美国这样新兴的工业国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工业成就。就是在世界格局发生转型的时候,幼童们被送到世界工业革命的最前沿。而中国却在那个时候失去工业化的机会。

  对我个人来说,做这部片子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认识近代史的过程,重新认识我们国家在那个时代的命运。留美幼童的经历和中国近代史相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人格化的缩写本,曲折、离奇、忧伤、美丽。

  最打动人的还是内容

  这个片子最能打动人的还是内容。我在采访的时候就说过,这个故事具备了古今中外几个因素,天生具有打动人的魅力。在这些幼童身上发生的事情是跨地域的、跨历史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大家未知的。在做这个片子的过程里,我一直觉得这个故事很神奇。

  这个片子第一个打动人的地方是故事鲜为人知。在那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从孩子说起,主动权在我们这儿,牵涉到历史上一些敏感的东西可以让位给孩子来说。二是历史的细节打动人。我们在一百多年前历史发生的地方,居然找到了历史的碎片,这令人非常感慨。这些历史细节和难忘的情节让很多人对那段历史的态度发生变化,并通过片子进行反思。如果这个片子就掌握的素材进行叙述,拍一些原件,找一些专家采访,而没有任何情节,就完全不会有现在的效果。第三点打动人的地方是一点一点挖掘出故事的层次,个人的、国家的命运被一层层揭示出来。

  为了新细节不断改动

  我们在拍摄过程中,花费时间最长的不是后期的剪辑,而是前期的策划与构思结构。 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每当我们发现新的东西、新的细节,又不能舍弃,我们就只好动结构。这还是一种小动。当我们发现主题线索的时候,变动更大。当我们突然发现中日两个国家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留学的时候,可以天然结构进来的细节出现了,我们就必须要动原来的结构。我们本来想在第二集留下伏笔,在第四集出现主题,后来考虑故事的完整性,就在第四集完整展现这个主题结构。

  为了故事的连贯性,我们在片子中间随时留下伏笔,每一集之间都相互呼应。比如第二集的结尾结在世界博览会,说他们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长大。还设了一个问,他们去博览会的时候,西服外面还罩着长袍马褂,若干年后当他们脱去长袍、剪掉辫子,和美国孩子同样在棒球场上飞奔的时候,命运又有什么的变化。这就和后面的内容有了遥相呼应的效果。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