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文献纪录片的力量——高峰厂长在中国文献纪录片论坛上的讲话

高峰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新影厂 2011年10月20日 15:04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我觉得在所有纪录片中间,文献纪录片这个类别有它独特的力量,而且力量很大,足以影响社会发展,足以影响每个人的世界观,足以影响人一生的发展道路。所以在这里我想谈谈文献纪录片的力量。

  既然文献纪录片有一个概念定义,我想还是从“文献”出发来谈谈文献纪录片的力量从何而来。文献的意思是有目的地将分散在各处的知识,经过学术分析,并以一定的方法组织起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展,将之运用在我们的影像记录中,就是文献纪录片。它是属于一种主题先行的作品。“文献”分开来看,“文”指的是以文字、影像、声音记载的有形的物质载体,而“献”一般指非物质记载的,包括民间的,口头流传的资料,我们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文献。这种文献纪录正是我们文献片的魅力。因为我们不仅能将“文”记录下来,也能把“献”记录下来。这正是文献纪录片比其他记录方式,如文字等更有魅力的地方。因此,文献纪录片充满了力量。我个人觉得这种力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理论的力量

  因为文献纪录片既然是有目的,有主题的,那么我们必然要将理论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极力地传达给观众。作者的主观表达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主观表达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播出,是始终如一的,都是带着作者的主观意图的,所以说,文献纪录片的这种理论的力量和解说词是密切相关的。这种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的解说词。它对画面的叙述有些是可以独立成章的。有时候我们编片子时发觉让视觉去服从听觉是很有力量的。从语言上来讲这种理论的力量是很惊人的,是非常美的。这种美感超过对画面的要求。我们读有些理论觉得非常生动,不看画面也栩栩如生。比如说我们看毛泽东的文章,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它的文字就可以给你一些画面演绎不出来的东西。另外语言的节奏美也使我们惊叹。历史上的一些理论文章,如贾谊的《过秦论》,文字节奏产生的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的确是画面永远也比不过的。尽管是做电视的,是以画面为主,但就文献纪录片来说,这种语言的力量确实是很强大的,补充我们在画面上找不到的价值。

其次是逻辑的力量

  什么事情要顺理成章,要说得明白,不能杂乱无章。特别是在文献纪录片中这种要求尤其明显。我们在其他艺术片中,完全可以做到一种无序的状态,去表达一种个性化很强的东西。但文献纪录片当中,这种情况还很难出现,还是需要一种有序的状态去进行创作。这使我们的状态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逻辑的力量,按照这种逻辑的推理,发现一种理论的价值。有时候这种逻辑的发展标记看似漫不经心,突然在某一个点上爆发,使你感到震动。前不久看过一部俄罗斯的纪录片《安娜》。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是一个家庭录像,现在家庭很容易去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孩子3岁的时候拿摄像机拍孩子的活动,问孩子三个问题:你最喜欢什么,你最怕什么,你觉得最痛苦的是什么,3岁的孩子不懂什么,就回答:我最喜欢穿花裙,我最怕老巫婆,对什么最痛苦孩子就不太明白。在5岁的时候也问这些问题。就像一个家庭录像。在孩子15岁的时候,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大姑娘了。她爸爸又问她这三个问题。这个时候孩子回答说我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喜欢一些人的著作,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觉得痛苦的是别人比她漂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俄罗斯女孩的成长。再大些之后,有一天父亲又问她这些问题。女人突然热泪盈眶,不说话了。一个家庭影像的历史价值产生了,因为那个时候苏联这个国家不存在了。突然一夜之间她的精神寄托不见了。安娜这个孩子从小到大被记录的家庭影像突然在这个时候断裂了。《安娜》竟然就成了一个文献纪录片。如果没有苏联的解体,我想虽然这个片子也是一个俄罗斯女孩一生的记录,也有历史文献的价值,但在这个时候断裂就是逻辑发展到一个点使这个家庭录像成了文献纪录片。

第三是真实的力量

  当然这是所有纪录片的要求。但作为为历史负责的文献纪录片,更要注意这一点。我在新影厂工作,新影厂有4万2千本胶片资源,折合成分钟就是42万分钟,七八千小时。这些资料很生动。但是这样汗牛充栋的资料你会发现它有些缺失。它记录的完全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意识的一个群体记忆,很少有对某一个个体的人的内心世界的记录。哪怕是几滴个体因内心痛苦流下的眼泪。如果文献纪录片完全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肯定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英国有本书叫《口述历史》,它里面说越是非官方的,口述的历史资料越容易消失。那么口述史就是为了抢救这些非官方的非政府的边缘化的对历史的记忆。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将口述史、胶片和其他资料结合起来去弥补我们以前的偏差。口述史是带着个人情感经历的真实表达,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真实的力量仅限于胶片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口述的资料,这样的文献纪录片才是全面的真实。关于情景再现,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应该的,因为你在表现历史的长河有很多是没有影像的,限于单一的对空镜头的拍摄,不能加深观众对历史的印象和记忆。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和故事片是有区别的。首先传递给观众的是对历史的情景上的情绪上的,而不是真实故事的内容的再现。因为现在有很多情景再现已经向电视剧方式靠近了,有很多人物特写,有生动的对话等。我觉得这绝对不应该。必须要告诉观众这是一种有着隔阂的历史,是一种情景。真实不在于个别的特殊的方面,而在于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你用了虚拟,但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就是真实。你用了真实的一个画面,但没有概括事物本质的真实,也不能说是真实。

最后是情感的力量

  文献纪录片的这个力量是巨大的,也是应该去发掘的。今年上映的《南京》实际上是我们和美国合作的。因为在重大题材面前你要传递一些中国的声音,但是又不能让人家美国导演按照你的意思改来改去。后来我们没有走合作片,而是走引进片,一天就通过审查在全国放映。这个片子情感的力量非常足。他对南京大屠杀的情感表达是到位的,值得我们去学习。整个艺术手段的处理也非常独特,很不错。面对着这些文字的、图片的资料,当然还有些访谈,他邀请了美国和其他国家一些非常有名望的演员来重现,但在之前都会告诉观众这些演员下面进行的是表演,但表演中叙述的是历史记载的真实的文字语言,是当时人物的语言,没有一点改动。它的情感为什么那么深刻感人?是里面充满了人性的表达。它既传递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表现了人性情感,既鞭挞了假恶丑,又颂扬了真善美。所以他显得特别有情感,这种人类的大的情感。

  毫无疑问,文献纪录片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中国很需要有这种文献纪录片。我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领导讨论过,我觉得咱们中国缺一个频道,一个文献频道,在我的概念里,文献不仅仅是政治的,还包括历史文化的。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