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首播 |
|
重播 |
|
“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卢沟桥挑起的战火,掀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大幕。众多热血青年不畏艰难困苦,纷纷跋山涉水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鉴于延安当时也聚集了许多文艺家和热爱文艺的青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倡议,1938年春天在延安创办了以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命名的、专门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文艺学府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鲁艺先后聚集了许多文艺家、培养了众多的文艺人才,仅音乐方面就有冼星海、吕骥、贺绿汀、向隅、唐荣枚、张贞黻、周巍峙、麦新、孟波、何士德、李元庆、安波、郑律成、李焕之、李凌、马可、时乐濛、卢肃、王莘、任虹、王昆、瞿维、刘炽、寄明、李群、黄准等人。在这新的生活天地里,他们很快就创作出了《延安颂》、《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等广为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
但是延安文艺界当时也存在着一些脱离社会、脱离群众的现象;来自城市“亭子间”的知识分子,还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1940年以后鲁艺在教学中强调正规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关门提高”的倾向。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毛主席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以后,1942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关于文艺工作的座谈会。应邀出席会议的来自十余个单位的百名文艺家当中,就有50余位是鲁艺现任的教职员或鲁艺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鲁艺在延安文艺界的地位与重要作用。
毛主席在会议的发言与结论中;对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发展方向,生活与创作,普及与提高,歌颂与暴露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座谈会结束后仅7天,毛泽东又亲临鲁艺,直接向全院的数百名师生员工宣讲了座谈会的精神。他号召师生们走出“小鲁艺”,到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大鲁艺”里,虚心向工农兵群众学习,才能创作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此后鲁艺的师生积极行动起来,1943年初他们借鉴民间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秧歌”,带头在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在此基础上写作了深受群众欢迎的《兄妹开荒》等秧歌剧,进而又集体创作出了在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新歌剧《白毛女》。鲁艺成为了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重要实践者。
今年隆重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时刻,中央电视台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此片以鲁艺的成立、发展为基础,全面、深刻的反映了毛主席这篇重要讲话的指导作用和历史意义。
1987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以发扬延安革命精神、继承鲁艺光荣传统为宗旨。这次应邀协助电视片《大鲁艺》的摄制,校友会王昆会长指派我协助摄制组的工作。在数月的合作过程里,我对摄制组全体成员的敬业精神和刻苦努力,有深刻的体验与感受。
此片10个月的创作历程里,编导者几易其稿,精益求精。既利用了中央电视台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素材(前些年拍摄的20余位当事者已经陆续故世);除了在延安、北京,两个拍摄组又历尽艰辛,分别奔赴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长春、沈阳等地,陆续采访了80余位健在的鲁艺人。他们有的人参加了那次座谈会,有的人在鲁艺学习、成长,虽然有个别人因为健康状况未能接受采访,这总共百余位大多年逾90岁的耋耄老人的深情述说,构成了巍然壮观的历史画卷。
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鲁艺校友会的成员正在迅速逝去。电视片《大鲁艺》可以说是抓住了最后的时机,抢救性的重现了那段灿烂的历史。这部由《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共五集组成的文献电视片的横空出世,闪亮开播。使得观众通过聆听亲历者的口述,目睹亲历者的身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回放当中。许多精彩的故事和珍贵的影像,将长远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副会长
向 延 生 2012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