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研讨会现场
纪录频道副总监 史岩
今年8月,纪录频道推出原创六集系列纪录片《高考》,播出后收视与反响俱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11月20日上午,值该片正在纪录频道二轮热播之际,频道邀请教育界、传媒界、纪录片界的专家学者,对《高考》进行深入探讨。
张良
泉源实验班创始人、爱卡的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张良是《高考》第六集《校长的选择》中的人物,他说:“谈到高考,通常外界会有很多概念化的东西去描述它,但是当大量细节呈现出来的时候,相信对很多人来讲会有一个重新认识高考的过程,这是我看《高考》纪录片最直观的印象。这部纪录片把细微的、局部的东西呈现给大家看,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它能给我们带来思考。”
王铮
北大附中校长王铮也是《校长的选择》中的人物,他说:“中国教育很复杂,各种各样的情况。大家为什么看完之后争论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高考》引发人们思考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他希望片子能够继续拍下去,继续挖掘导致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深层因素,因为高考本身就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王雄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说:“看完片子,感到《高考》的摄制组太敬业了,因为我至今带高二高三的学生,非常触动,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他表示,片中出现的张良、王铮两位校长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非常有勇气,很敬佩他们;纪录片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呈现不同人群的命运和生活,让人们看后百感交集,从这一点来看,就是纪录片的成功。
俞虹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说:“首先,高考是和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都紧密关联的话题。纪录频道以它作为拍摄选题,独具慧眼,很有价值。其次,纪录片没有对高考进行全景式展示,而是选择了几个特别的点,比如复读、走出大山、留学等等,对这些点作了充分的挖掘。再次,全片没有画外音,没有解说,纯记录,给人以画面的冲击、长镜头纪实的冲击,同期声、音效的冲击,让我们思考、警醒。”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说:“纪录片关注社会现实,是最有价值的,而《高考》就是这样一部直面当下的纪录片。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还为中国的教育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纪录片回归纪实美学是好事,但要注意一定要有态度有温度,《高考》做到了。”
张国涛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张国涛说:“《高考》是纪录频道所有原创作品中,直面现实的重磅之作。它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记录了高考,用‘直接电影’的表现方式呈现了中国教育现状,以人物为中心平行叙事,风格冷峻,看后令人肃然起敬。”
刘效礼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将军说:“《高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呈现了鲜活的人物,细节生动饱满;还体现在它的‘纯记录’创作手法,客观记录,不用解说词,全用同期声,使全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带给观众深刻的震撼和思考。希望纪录频道继续跟踪《高考》中的人物,继续拍下去!”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