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八集纪录片《伟大的贡献》登陆北京卫视 独家档案带你回到抗战现场

纪录动态 北京日报 2015年08月24日 19:33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8月24日晚,由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伟大的贡献》将登陆北京卫视,全景还原中国军民14年的抗战历程。该系列片共8集,每集60分钟,不仅解密众多独家历史档案,而且还首次尝试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复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主持人石凉将带着观众走进我们精心还原的抗战现场,在这里,历史变得有了情感,可触可感。”制片人吕军说,希望高品质的制作能给观众以代入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近那段历史。

史与实

梳理出近6000分钟影像

《伟大的贡献》是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组推出的“伟大系列”作品的第三部。此前两部《伟大的抗美援朝》《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均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伟大的抗美援朝》更是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以档为凭,用史实说话’是栏目组不变的创作态度。只有回到历史原点,还原历史细节,才能让历史更有说服力。”吕军透露,从今年4月接到任务,栏目组走进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全国50余家抗日战争纪念馆,历时6个多月,梳理出关于14年抗战的近6000分钟珍贵影像和40余万字的文献资料。栏目组还招募了10名外语研究生组成“编译小组”,在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挖掘到不少原文档案和未曾公开的影像资料。

相当于整部纪录片前传的第一集,就爆了个猛料。“最能体现日本如何一步步谋划侵吞中国的《田中奏折》,此前日本一直单方面否认。这次编导团队查询了近20家日本图书馆和档案馆,最终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找到了时任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的会议记录,它就是一个有力佐证。”《伟大的贡献》总导演之一吴志勇介绍说,这份档案是日本今年刚刚解密的,上面还写着“极密”,此次在节目里呈现,属于全球独家首次公开,“里面有相当翔实的资料,包括对华政策纲领的讨论稿,侵略满蒙的政策,而且将受邀参会的满蒙关东军司令官归为殖民地外务官员,也就是说,他们早在‘九·一八’前就已经把中国的满蒙当作殖民地了。”

另一个独家发现,是找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最早的英文版本。据第三集的分集导演穆同介绍,尽管此前一直传言有这个版本,但史学界并没有见到过,这次将是首次在电视上呈现原件。“我们先是到美国一所大学图书馆找,后来又听说在台湾,经历很多挫折,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找到1938年发表在上海一本英文刊物上的这个版本,与中文版相隔约四五个月。”穆同说,发现英文版本最大的意义在于,早在抗战之初,毛泽东就点明“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仅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持久性。

据第四集的分集导演彭璐萌透露,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卡尔逊有关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分析的资料,也将首次在节目中公开,“卡尔逊在报告里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应该资助共产党’。”

质与品

用拍电影方式拍纪录片

除了独家解密多件历史档案“干货”外,《伟大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也屡有突破,讲述人石凉在演播室综合运用虚拟植入特效,展示和解读历史档案。片中,他能信手“拈来”一份原始文件,在荧屏上清晰放大呈现其中细节;为了探究赵尚志“木炮打宾州”的炮管中的玄奥,他现场拆解起大炮;他甚至还让历史影像中的坦克和美军飞机直接开进演播室降落在身旁。

“国内外各种影视节目的呈现方式,已经抬高了观众的胃口,为了让观众走近历史,首先就得动员一切视听手段留住观众。”吕军说,这部片子首次尝试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标准。栏目组还尝鲜运用了“历史复现”手法,让讲述人重返历史现场,走进“历史上的那一天,那一幕”,带观众一道“回”到抗战现场。全片共有15处历史复现情节,每处时长大约2分钟。

“换帽子”是其中一处颇为感人的情节。“这是一个经典事件,以前很多影片也出现过,朱德在上面讲话,成千上万红军在下面换装。其实真实场景不是这么简单,那天下着大雨,而且整个换装过程也不顺利。”据穆同介绍,1937年8月底,红军接受改编组建为八路军,不过,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带有青天白日徽的军帽,“当时不少战士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是换上敌人的服装。甚至一些挨过了艰难的长征、意志很坚定的人选择了离开。”据他透露,为了复现历史,剧组在雨中拍戏超过10个小时,“原本还想拍一些特写,但拍到后来看他们实在冻得不行了,不忍心再拍了。”

总导演吴志勇透露,片中再现的大部分剧情没有历史影像,但有档案和资料记载。复现的历史场景百分之八十都不是关键性、转折式大事件,而是通过展现最普通战士的情绪和细节,让今天的观众对历史再次解读。

系列片的执行制片人李丹介绍了这样一处细节——“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有60名守军抛弃所有牵挂,身上绑满炸药,浇上火油,匍匐前行到日军阵地,跟日军同归于尽,用这种惨烈方式夺回了阵地,“今天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没办法追溯他们的模样,只知道他们做过一件守护国土的事情。我们想告诉年轻的观众,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做出了那样的选择,其实他们的选择正是民族的选择。”

苦与累

年轻团队经受精神洗礼

事实上,早在节目制作之初,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就是吕军的“野心”。“《档案》栏目以前的观众群以45岁以上男性观众为主,这次我们希望用血性告诉年轻观众不一样的故事。”他说,不仅要告诉这些年轻人当年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李丹看来,创作最难的正是既要保证历史准确性,又要有故事性和细节。“单说脚本创作,就请专家们一遍遍打磨,每篇稿子都磨过四五稿,甚至十稿。而且,我们从来不选用孤例。”《伟大的贡献》编导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二十六岁的年轻队伍,不过,他们做历史纪录片都有好几年经验了,也都参与过此前两个“伟大系列”的制作。

如今,心血之作就要播出了,吕军对自己的团队却屡屡流露出歉意,“时间紧任务重,团队卖足了力气。高强度让他们的身体极度疲惫,很多人都生病了。”其中“雨中换装”一场戏可谓“损失惨重”。据穆同介绍,那场戏是在前不久北京下冰雹那天拍摄的,“头天下午5点多就开始准备了,到夜里1点多,洒水车洒到一半没水了,夜里快3点了又去加水,花了一个多小时。演员和主持人原本浑身都淋透了,重拍时还得再挨淋。从镜头里看很多人都开始咳嗽、打喷嚏,拿着帽子一直在哆嗦,那不是演,真是冻出来的。”

此外,由于制作周期有限,夏天拍冬天的戏,也是家常便饭。“气温超过35℃,他们却穿着棉服,又不能解开扣子,画面呈现出来也就三五分钟,实际上拍了整整一宿。”穆同说,当时许多成员都不同程度地中暑了。

“这些年轻人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游击队之歌》,是《大刀进行曲》,是《到敌人后方去》……抗战精神首先打动了团队里的每一个年轻人,我们希望把这份感动和震颤,传递给更多年轻人。”吕军说。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