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南海Ⅰ号”简介

纪录动态 央视网 2015年08月24日 18:43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1987年,沉睡南海海底840多年的南宋沉船被意外发现。

因为这条沉船,中国的考古专家们开始将探寻的问号由陆地转向大海。

此后20年间,围绕这艘沉船的发掘、打捞和保护,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时代。

面对大海的沉默,考古专家们开始在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上寻找星罗棋布的沉船,中国历史中一度鼎盛的海洋文明脉络开始浮现。

发现20周年,“南海I号”仍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沉船。

4月7日,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开赴南海;今年7月,“南海I号”将浮出水面。

中国水下考古第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将从此开启。

海不扬波自有澜。“南海I号”所载的前世繁华与今生荣耀将在出水的一刹那揭晓。本报采访大量与“南海I号”结缘的一线考古专家、关注“南海I号”的历史学专家,率先带您走入“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

在本特刊中,有令人感慨的故事,有对宋朝细节的回溯,更有对中国海洋文明兴衰起落的无穷遐想。

水下考古新纪元

最后的嘱托

俞伟超,中国历史博物馆已故老馆长,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86年,他倡议并一手创建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令俞伟超至死最为牵挂的,是沉没于广东南海海域的一艘南宋沉船。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意外发现一艘宋代商船,打捞出200多件珍贵瓷器。俞伟超夜不能寐,兴奋地为这艘南宋沉船命名——“南海I号”:“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一直悬而未决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的考古悬案很有可能在这艘船上找到蛛丝马迹。”

2003年11月,在广东治病的俞伟超得知广东省将在阳江投资1·5亿元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一次夜不能寐,强撑病体,写下一篇千字短文“商船战舰 东西辉映”。文中俞伟超将中国人把“南海I号”整体打捞并保存在水晶宫的创举,堪比英国人为16世纪战船玛丽·露丝号修建水下考古博物馆一事:“两艘木船,一为商船,一为战舰,一在东亚,一在西欧,东西辉映,是水下考古极为明亮的两颗珍珠!”

海底探宝始自“南海I号”

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域盗掘大批中国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等珍贵文物,在荷兰拍得约2000万美元。国家文物局专门委派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耿宝昌到拍卖现场了解情况,这个“海盗式”人物给耿宝昌留下了深刻印象:“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但说到南海的沉船分布情况,他比我们自己还要熟悉”。

人类“水下考古”的历史不过百年,而西方人早在15世纪就开始了“海底探宝”的游戏。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技术进步,西方探宝者的目光才开始扩及东方。有人说,在西方探宝者的频频觊觎之下,中国的水下考古等于是“逼”生出来的。

1986年下半年,我国政府决定要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由俞伟超主持创建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时隔不到一年,南中国海上满载珍贵瓷器的中世纪沉船“南海I号”被发现,震惊了世界。1987年,张威即被派往荷兰学习沉船打捞和水下考古。“当时我国只有水下救捞机构,‘水下考古’几乎是和‘南海I号’一起出现的一个名词。”  

南中国海古沉船超2000艘?

 “英国人哈彻把南中国海的寻宝故事推演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999年,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出了一艘大型清代沉船,被誉为“中国的泰坦尼克”的“泰兴号”,盗宝者从沉船上打捞出多达100万件德化青白瓷和牙白瓷。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哈彻竟然猖獗地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内戈尔拍卖行。此外,2005、2006年福建“碗礁1号”和“大练岛”沉船遗址被当地渔民发现后,均不同程度遭到盗捞和破坏,等到国家水下考古队介入发掘时,古船已是伤痕累累,文物也已散失不少。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曾做过统计,南中国海古沉船应该超过2000艘。中国古船及其满载的成万件的外销瓷一旦遇上海难,都将沉没于南中国海,这里也因此被称作是“海底瓷都”。

2003年,为了配合打捞“南海I号”,“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落户阳江。“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被看成是中国水下考古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志性事件。将文物连同沉船一起打捞上来,“南海I号”整个项目的费用近3亿……面对这些纪录,张威坦言:“作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具考古学价值的中世纪沉船,‘南海I号’的发现可谓生逢其时,赶上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对大南海的水下考古树立这样一个标杆。”

踞守南海,中国水下考古的视野也开始放眼海外。1998年,德国人沃特法在印尼海域发现阿拉伯沉船“黑石号”,船上载有6万余件我国中晚唐时期的珍贵文物。“因其发现于印尼海域,我国无法参与其发掘和保护工作,这批珍贵文物最终以高昂的价格被新加坡人购得。”张威说,“目前,我国准备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与有关国家共同保护、研究和开发那些我国遗失海外的众多沉船。”  

水下考古第一个黄金时代

由中国考古专家、打捞局专家共同研发的“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让有“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之称的美国专家乔治巴斯赞不绝口。 然而,张威说:“出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水下考古的难度一大半集中在后期保护上。”

2002年从“南海I号”出水的部分瓷器由于侵入瓷器釉面的盐分结晶,撑破原有的光滑釉面,现已出现裂痕,出水瓷器将来如何保存?“南海I号”古船木质已经稀松,在水晶宫内如何保证拆掉沉箱后船体不散架?如果沉船上发掘出丝绸或其他古代货物,出水后又该如何保存?

张威说,围绕这些问题的破解,中国水下考古专家们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上演一台台好戏。一位考古专家这样告诉记者:“针对如何保住兵马俑身上的彩绘、避免敦煌壁画风化等诸如此类难题的攻关,中国陆地考古一路崛起,发展到如今的世界先进水平。而伴随着‘南海I号’及其文物的后期保护等问题研究的展开,中国水下考古也有望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文物价值:3000亿元宝藏?

文物收藏界广泛流传着“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中科院宋史专家陈智超告诉记者,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被称为“瓷之时代”。从已出土的情况看,“南海I号”集中了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精美瓷器,所藏瓷器可达8万件。

此前“南海I号”出水的一件精美文物拿到欧洲市场试拍,结果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试拍价。因此有人做出这样的估算,“南海I号”上可能藏匿着接近3000亿元的宝藏。

科研价值:破解宋代生活的线索

“南海I号”曾经出土一件7米长的鎏金腰带,腰带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表面饰璎珞纹,充满异域风情。此外,“南海I号”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目前出水的大量瓷器大多来自北方,而非广东本地瓷器,如果‘南海I号’确为广州始发,这就印证了广州早在宋代就是全国闻名的、直接面向海外订货的贸易集散地。”

宋代广州的贸易集散地到底发达到什么程度?除了福建、浙江,是否可能也会有河南、河北,甚至更远地方运来的货物?这些历史学的疑问,都有望依靠“南海I号”的发掘得出结论。

陈智超还将关注点投向“南海I号”的造船技术上。宋元是中国历史上造船技术大发展的高潮时期,宋船广泛使用了指南针等航海技术,还发明了隔水舱,船体巨大还可以养猪、种菜。“但是宋代发达的造船没有留下一张图纸,‘南海I号’打捞出水后无疑为研究宋代造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实物资料”。

“出航远海的船是一种封闭的社会,人们会把那个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带上船,也就是说,‘南海I号’上未来出水的每一件文物、细节,都可能高度浓缩了当时的生活方式、贸易方式,提供陆地考古无从获得的佐证。”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这样告诉记者。更有专家指出,随着“南海I号”上诸多文物重见天日,极有可能为今天的世人展开一幅极为生动的宋人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历史价值:印证广东海洋文明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的数量不过406件,而“南海I号”文物全部出水后,极有可能让这一数字翻倍。有人甚至说,依托“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是广东一跃成为中国文物强省最直接、最有特色的路径。

“据《汉书》记载,广东早在汉代就有了通向世界的古港徐闻,唐宋时期,广州有了全国最发达的海洋贸易,‘南海I号’的发现可视为一个必然。”

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认为,按照目前探摸阶段的成果显示,“南海I号”船头朝向西南240度,极有可能是由广州或徐闻出海驶向海外。“目前,泉州、宁波等地正在加紧申报海上丝绸之路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南海I号’则堪称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实物例证,它与广州城中的伊斯兰教‘光塔’、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可以连成一条线索,一同见证了广东2000年来长盛不衰的海洋文明。”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