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关于英国海军部和外务部档案

《甲午》幕后 央视网 2015年08月21日 10:24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邵君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战争系博士、《甲午》英国史料助理

【胡导导读:本文作者邵君昱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战争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晚清国家战略转型与海军建设。去年春天邵博士经由张黎源介绍给我后,便加入到为《甲午》打工的海外洋员队伍中。之前我只有在美国查找档案资料的经历, 感受到的是一个受人尊敬且时刻充满惊喜的身心愉悦过程,却不曾想大英帝国档案馆的资料…… 请看邵博士发来的在伦敦查资料的故事。】

在英国寻找19世纪中国海军的资料是个大海捞针的过程。一方面你知道这些资料确实存在,另一方面又需要你从浩如烟海的库存里把它挖出来。既要脑力,更要体力。

在伦敦,关于19世纪中国海军的资料主要保存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格林尼治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的图书馆(Caird Library),另一个是位于邱园(Kew Gardens)的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在海事博物馆找资料相对容易,因为这里人少、库存小、索引比较简单。虽然这里的资料相对缺乏系统性,但是由于资料不全是官方文件,时常有一包一捆的个人资料,里头不乏人情味儿的惊喜。比如,在北洋水师洋员池舍(Charles Cheshire)的包裹里,夹着一张宣纸描的定远号,在船尾的位置,池舍的子女们标注了一行小字:“老爸的船舱在此”(图1)。还有,在另一位北洋水师洋员嘉格蒙(John Jackman)的包裹里,有丁汝昌、萨镇冰给嘉格蒙的任命状(图2),还有伊东祐亨发给北洋舰队关于投降安排的电报(图3),让人牙根痒痒。

图1

图1

图2

图2

图3

图3

国家档案馆相对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一些常用的档案会被数字化,方便查找。但是对于英国“主流”海军史学者们来说,仅仅存在了三十来年的中国蒸汽海军入不得法眼,至今大多仍然睡在故纸堆里,躺了百八十年无人问津。回头来说档案本身。记得有个相声段子说某君看书,书旁边放了一本字典,字典旁边放了一本怎样查字典。找档案的过程也大致如此。在国家档案馆,有两个门类里含有大清国海军留学生信息,一个是外务部档案(FO)一个是海军部档案(ADM)。外务部档案是按照国别归类的,找到中国档,确定年月,穷尽之,多少总会有点收获。

海军部档案就不一样了。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称霸全球的海军,英国海军部档案太丰富了。分门别类,事无巨细,查找难度很大。记得第一次去国家档案馆的时候,管理员用了声名狼藉(notorious)四个字形容海军部档案。但是,他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表情是自豪的。

海军部档案有三层,第一层叫索引(index),光是这个索引就整整一面墙。第二层叫摘要(digest),是一份流水账,主要讲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图4)。第三层才是原始档案,这一层档案大多未经整理,杂乱无序。甚至很多原件已经被销毁,只留一张卡片,证明它曾经存在。即便是那些没被销毁的,一个档案号代表一个大纸箱,里面能找出什么来多半凭运气。但想要真正有价值的资料,必须从这里下手不可。

图4

图4

查档案是可以请专业人士代劳的。但是,专业人士是以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计费,每15分钟收费25英镑。休想!

且不说那个像买彩票一样连蒙带猜的调档过程,单是拿到档案之后,阅读就要费一番心思。文件开箱以后大概是若干份(图5)所示的文档。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海军部还没有打字机,文件材料全靠手写。认字成了看档案的第一个障碍。这给人一种很强的挫败感:“这个字念什么”这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没再说过的话,现在每一隔两行就出现一次(图6)。

图5

图5

图6

图6

好在19世纪最后的那几个十年,英国海军部的笔贴式就那么五六个人,花一段时间熟悉他们的字体之后,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一些。但是有的材料仍然让人头晕眼花。比如这150年前的复写纸(图7)。

图7

图7

说起字体,中文笔迹能看出人的性格,英文也不例外。一份1886年中的卷宗里有一份北洋水师英国教头琅威理(William M. Lang)发自定远号的手书,看他的字体就知道,他是个极其认真的人。“就怕琅副将”这句话应当不是讹传(图8)。

图8

图8

一番耐心寻找之后,总是会有所收获的。比如,这份1877年,中国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抵达英国,格林尼治从来没有接受过如此之多的外国学生。情急之下,海军部专门出台了一份关于外国留学生的管理规定(图9)。这份文件的出台是相当仓皇的;同时,皇家海军学校刚刚迁到格林尼治,管理还没有纳入正轨。请注意文件由右上角的红字“格林尼治医院”——格林尼治海军学校仍在沿用校园的旧称。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严复等第一批海军留学生没有留下成绩单等详细的学习情况。通过交叉比对可以发现,严复等人的成绩单曾经由英国外务部抄送给中国使馆,但是原件已经查无下落。

图9

图9

最让人兴奋的发现当属这份推荐信(图10)。1877年到达英国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之中,英方只答应接受6名进入格林尼治。日意格和李凤苞给英方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说,我们推荐9人,请按信上顺序录取。信中包含了这些海军学生的抵达英国之前学习、服役的情况,以及德雷赛等洋教习对他们的评语。

图10

图10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