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方禾 :《甲午》特效监制 海军史研究会会员
感言:
经陈悦老师介绍,胡导找我咨询纪录片CG效果,虽然我在十多年前给张黎导演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制作过甲午海战的CG场面,但属于临时帮忙补漏,短短两周的制作期,镜头也很少,计算机渲染能力和现在的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资料极为匮乏,能够参考的只有姜鸣先生写的《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书中结尾附录里有上海模型大师赵又雄先生的简略线图。
我苦恼地发邮件给北洋水师网站创建人陈悦先生(随后创办了海研会)求助,他热情地提供了很多资料,但也指出这支舰队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部分,为了弄清一些基础问题,我从此踏入甲午研究领域。
十多年来,随着网络不断进化,经过海研会同仁们挖掘整理,新近“致远”舰照片也被张黎源发现。当时中日双方大部分参战舰艇,现在都找到或恢复了更加详细的线图。回头看看,我们也算接过了姜鸣和赵又雄先生的衣钵,而且走的更远。
前一阵立志要超过日本大河剧《坂上之云》CG特效的国产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结尾部分有几集很精彩的海战CG镜头,齐星导演在陈悦的帮助下大量应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比一下12年前的CG效果,很有一种见证世代更迭的感觉。
和胡导一聊纪录片《甲午》所需的CG内容,我马上就想到了制作《铁甲舰上的男人们》的CG团队,团队负责人许捷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拍电视剧特效的时候,为了一个水下镜头,甚至要自己潜下水去拍摄,从此爱上潜水。
团队成员也很敬业,制作《甲午》时,我作为CG监督,要经常检查模型和效果,联络窗口邵静女士,要代表具体负责制作的人员从QQ上传视频文件给我,我看了以后挑出不符合历史信息或结构性问题再打回去。通常制作团队辛苦改了一天,深夜12点、1点效果发给我审查,刚回去睡觉后,就被我的反馈打扰,其精神崩溃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们生生的坚持下来了,这点很令人钦佩。
几十万上百万面的复杂模型,几十亿个粒子的海水和炮口火焰,让纪录片简单的效果充满了厚度。完全可以和电影相比。
从资料上来说,以前从没有把“吉野”的120mm速射炮结构表现得如此完整,身为建筑师的张黎源同学业余时间从英国找到“吉野”120mm速射炮图纸,通过我们判读讨论,搞清了套筒结构和电击发的方式。 并在CG炮上表现了出来。 也算圆了一个梦。
《甲午》中 “定远”舰305mm主炮CG截图
“定远”克虏伯305mm大炮的操炮流程本来我希望能加点动画人物进去,考虑到时间和成本的平衡,只能去掉了人物。好在完整的再现了当时架退炮的复杂操炮流程,与日本速射炮简便快捷的操作形成鲜明的快慢对比。
《甲午》中 “吉野”舰120mm速射炮CG截图
经过邵静等CG团队主创们几十遍的修改,《甲午》纪录片成功地表现了“定远”的克虏伯305mm主炮的结构和吉野120mm速射炮的结构以及操作流程,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有史以来里最准确的版本。放到国际上也是立得住的。
《甲午》中蚊子船CG示意图
《甲午》中超勇级撞击巡洋舰CG示意图
以前有部纪录片估计是为了节约成本,也可能知识不足,出过把日本二战大和级战列舰的CG模型当做“定远”模型来介绍的奇闻,一直被广大军迷当做笑柄。但愿胡导的《甲午》能树立一个标杆,让大家回归严谨认真的态度。否则不仅仅让国内的军迷,甚至让日本纪录片制作者窃笑,难道不是我们的耻辱吗?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想胡导的团队恰恰证明了这点!
从第一代研究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走向共和》CG,到现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时代,新一代研究者和数字CG后期团队深入合作展示了新的模式。标志着电视纪录片合作方式的变化同样也给历史的视觉呈现展开了一个新方向,胡导《甲午》纪录片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
方禾,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2002年制作过《走向共和》中甲午海战的CG镜头。本来只打算弄清每条船的样子这种基本问题,却发现自己成了北洋海军舰船线图的绘制者之一。从“定远”复制舰龙浮雕设计制作到海军军服的考证,这十几年参与了研究重塑北洋海军的历史形象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