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播火录》另眼看诺奖 揭秘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

纪录动态 纪实台 2015年05月20日 10:41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换个角度看诺贝尔奖

换个角度看诺贝尔奖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拥有何等身份,只要得了诺贝尔奖,便首先成了“诺贝尔奖得主”。当今世界倘若有什么“第一头衔”和“终极荣耀”的话,大约就是来自斯德哥尔摩的那顶桂冠了。

  人们对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历来褒贬不一,但对三项自然科学奖却刮目相看,其源盖出于它的“刚性”。翻开灿若星汉的获奖者名单,心中会油然升起对人类文明的追念和对科学先驱的敬畏。然而,即使以“硬”和“实”著称的诺贝尔科学奖,也同样伴随着瑕疵和缺憾。既有伟人巨匠的慧眼卓识,又有凡夫俗子的明来暗往,也许这才是诺贝尔奖“神坛”的真实故事。

  BTV纪实5月20日-23日23:30 播出纪录片《播火录》——另眼看诺奖(1-4),

  另眼看诺奖(1)——缺失的里程碑

  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无人比肩的法国数学物理学家彭加莱;从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到妇孺皆知而“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埃弗里的DNA到海尔;从哈勃到近代大气动力学之父皮叶克尼斯;从吉布斯的化学热动力学、索末菲的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到伽莫夫宇宙大爆炸……这些人类科技史上的巨匠和他们的重大成果无一不是人类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座丰碑却一次次被诺贝尔奖所遗漏所抛弃,一次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成了诺奖史上难弥补的空白和遗憾。

  另眼看诺奖(2)—倾斜的天平

  在诺贝尔奖的评审上,诺奖的天秤一次次发生倾斜,以致于发生了象班廷的勃然大怒、发现胰岛素的优先权之争、因“发现铀原子裂变”所获诺奖的哈恩“独吞全功”……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故事。诺奖的宗旨本应是“彰贤”,有时却恰恰在“蔽贤”。

  如果当年萨兹能分享诺贝尔奖,恐怕不仅表达世界对真正奉献者的感激,还有利于纠正导师“掠夺”学生的“封建领主”之风,但诺奖却往往站在了相反的一面。

  另眼看诺奖(3)—“赢家通吃”的规则

  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科学家,使得诺贝尔奖不仅靠“人工选择”------比成就,还要靠“自然选择”------比命长。诺奖史上沒有“大嚣晚成”,只有“大器晚识”,没有“老蚌生珠”,只有“朝花夕拾”。

  “三人规则”更是诺奖经常成为怨府的最直接原因。《埋没的英雄盖洛》诉说了诺贝尔奖不能授予三人以上的遗憾,也使得霍顿宁愿失去大奖也不愿失去良心的安宁。

  时至今日,“赢家通吃”的古老规则诺贝尔奖也许还会奉行不渝。

  另眼看诺奖(4)—金榜下的众生相

  每年10月,世界上许多顶级科学家都会经历一个心旌摇曳、神不守舍的时光。每天在紧张、期盼、渴望和焦灼中眼巴巴等待着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这种折磨和煎熬被称为“诺贝尔臆想症”和“诺贝尔狂躁症”。

  有人会“年年失望年年望”,直到望穿秋水、抱憾终生。也有人能“忽闻佳音如天籁”,从此鱼跃龙门、一步登天。印度科学家拉曼对诺贝尔奖的急不可待和志在必得也是一段佳话;美国著名化学家路易斯数次被提名诺贝尔奖却次次希望成空,最后晚景悲凉。

  一百多年间,关于诺贝尔奖的故事恐怕够写10本《儒林外史》,人类现代文明由此平添了许多意趣和热闹。科学事业需要激励,尽管全球各类奖项已经超过了3万种,但诺贝尔奖仍是世界公认的最好形式。无论掌声也罢嘘声也罢,凭着巨大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惯性,诺贝尔奖无疑会继续“一奖独大”,年年“秋围放榜”都会撩拨人类的眼球和神经。应该感谢诺贝尔先生,把科学置于世界的聚光灯下,并为地球人类创建了一个文明的品牌。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