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我认识的“理雅各”——《纽带》导演手记

纽带 央视网 2015年05月11日 17:02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1

采访剑桥大学教授方德万

我对英国,一直以来,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许是我曾在那里求学三年的缘故吧。2013年,纪录片《纽带》的拍摄,让我再一次踏上了大不列颠,这个令我神往已久的国度。

出国留学和出国工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前者是抱着学习他者的心态,谦虚谨慎;后者自然也是谦虚谨慎,但莫名有了些成就感。

《纽带》是一部有关汉学的纪录片,在此之前,我对汉学了解甚少,英国汉学也只是听说过李约瑟先生的事迹。半年的脚本创作,让我对英国汉学,这个庞大的汉学体系其中的一支,有了全新的认识。马礼逊,理雅各,翟理斯等英国汉学家同李约瑟先生一样有着丰富而精彩人生经历。

那么问题来了,英国汉学的巅峰时代在19世纪,如何才能把这些已故英国汉学家们拍“活”呢?

在写稿时期,我经常报名参加在北京的大小汉学会议,让自己多受些汉学思想的熏陶。有一次,在北京郊区,有幸结识了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主任,费乐仁教授,茶余饭后,得知费乐仁教授与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后人关系甚好,经常有来往,于是便委托费老师联系理雅各后人的采访拍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对方很欢迎我们到他伦敦的家中做客。

写到这里,我的职业病就犯了,必须多废话几句,给大家脑补下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历史背景。首先他是一名“传教士”,鸦片战争后在香港传教并开办英华书院,在中国生活20多年,用了前后25年翻译《中国经典》,并因此获得首个法兰西文学院的“儒莲奖”,回国后定居牛津,受聘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

接受采访的是理雅各的重孙克里斯托弗·理雅各,是一位非常幽默的英国绅士,五十多岁的样子,一进门他便面带笑容用一口地道伦敦腔说道:“你们好,我是你们拍摄主人公理雅各的长子的长子的长子,欢迎你们。”说罢,便指了指楼道墙上挂着的理雅各画像,又指了指自己,不得不佩服基因的微妙。由于克里斯托弗的健谈和幽默,采访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随后的纪实拍摄也正因他是理雅各后人的身份变得妙不可言。

傍晚的时候,拍摄结束了,他送我们到门口,车子刚要发动,他走向前来,我摇下车窗,他看着我,脸上没了笑容:“我想你们可能想去拜访我曾爷爷,他就在牛津城北的沃夫寇特公墓,住在那有些年头了。”说完他便挥手作别,我却被他认真的表情和诙谐的话语弄得哭笑不得。

数天后,早早结束了在牛津大学的拍摄,路边小店买了一捧康乃馨,准备去拜访理雅各先生。我平日有个癖好,喜欢在名人的墓前静静的呆上一会儿,国内外墓地去了不下百十个。驻足墓前,四周的宁谧将时间静止了,刹那间有种与先人神聊的快感。

从牛津城北上,驱车十里,穿过一个小镇便来到了理雅各先生的“住处”。这里环境幽静,密密麻麻的墓碑矗立在爬满的青苔小路旁。没走两步,一座非常朴素的墓碑旁堆满了鲜花和零零散散几本《霍比特人》小说,诧异之余便扫了一眼墓碑上的名字,Tolkien。当时我就联想到英国著名小说家J.R.R.托尔金,更何况他正是在牛津大学教书啊,连忙凑上前去仔细看了看,果然是J.R.R.,这么一位英国奇幻小说泰斗竟然这么朴素的埋葬在这里。

我走到理雅各先生的墓前,墓碑是用先生家乡的阿伯丁花岗岩做成的,碑文中短短几行字努力的诉说着先生的生平。

我把那一捧康乃馨放在墓碑旁,深深地鞠了一躬。

 

魏慕轩

2015年3月23日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