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邂逅伯希和——《纽带》导演手记

纽带 央视网 2015年05月11日 16:49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傍晚六点,在走完这走不完的一程的最后一段,我们到达了千佛洞,我自然是那里的不速之客。——伯希和,1908年2月25日

 

他,形容痩削,目光坚毅,胡子拉碴,踌躇满志;

他,从巴黎到敦煌,走过被岁月掩埋的丝绸之路,不辞万里;

他,精通十余种语言,凭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腔,游走于中国的文人墨客之间。

在有的人眼中,他是“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也有人说:“如果没有他,汉学将成为孤儿”。

我是一个谨慎的人,在“择偶”(选择偶像)方面犹是如此。但是,当我得知这些元素浓缩于一位百余年前的法国青年时,我的心底,埋下了一粒崇拜的种子。

他叫保罗·伯希和,名字后面总是挂着一串长长的头衔:法国汉学家、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法国亚细亚协会主席、巴黎中国学院院长等……以及本片第四集《抢回去的学问》中的主人公。

于是,启程。捕风捉影。

1

飞往欧洲的航班上,陷入了深思。从北京回巴黎,当年的伯希和先生,应该是会乘火车穿过茫茫西伯利亚。如今直飞的航班,与当年的路线并无二致。在深夜的机舱里凝视屏幕上那条的轨迹,心中感慨万分。

世人常将伯希和与斯坦因、华尔纳等人相提并论,殊不知,他们对敦煌的态度却完全不同。

相比于斯坦因的贪婪、华尔纳的残忍,伯希和是一位真正的学者。除却想把这些宝贵的遗产化为法国的财富以外,他真正是害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会遭受不测。在艰辛的归途中,他甚至不顾劳累,将最有价值的部分抄录下来。

纵然,回首这些往事,国人当然是心痛不已,可是百年前的中国,备受凌辱,哪里又有保护先人遗产的余力?

有信仰的人总带着一颗朝圣者的心,憧憬着不经意间会有那么一刻,与圣人在旅途中心有灵犀。

在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与法国远东学院,聆听学者们津津乐道于伯希和先生人生中的精彩,也理性地分析他学术上的旨趣;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获睹千余年前的敦煌写本至今完好如初,穿在卷子上的麻线仍然健在;

在吉美博物馆,邂逅了每一件藏品的微笑,与古希腊遗迹中的神像何其相似,文明并不会因为语言、地域而被阻隔。

处于开拓期的学术时代,总是令人向往,不断涌现的新领域点燃了人类的学术激情。伯希和与敦煌的邂逅,也为敦煌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有时会突然冒出生不逢时的念头,但若生在那个时代,又如何知晓这些传奇的人生。

如此人生,拿来回望,定要比亲身体验要合适得多。

《纽带》导演  屈楚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