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年来国际纪录片界日益关注中国题材,不过在寻找片源的时候,却发现中国目前适合对外播出的纪录片并不多。据悉,正在热播的以青藏高原藏民生活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已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签约。此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有关中国的合作主要以联合制作为主,《第三极》是极少数中国自主摄制纪录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
国产电视纪录片为何难以走出国门?国产中国题材电视纪录片存在哪些不足?纪录片《第三极》走红的背后有着哪些经验?为此,记者采访了纪录片《第三极》总制片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颜占领。以下为访谈实录。
近年来,中国国内有很多制片人、纪录片公司一直执着于制作国产纪录片。但是国产纪录片创作水准整体较低,很多年才能出现一部好的作品。早期曾有《望长城》等经典作品,近几年来纪录片的标杆作品则是《故宫》和《舌尖上的中国》。
目前,纪录片《第三极》已被国家地理频道(NGCI)签约引进,并且国家地理频道有意签下《第三极》除中国外的全球代理权,这是很少见的案例。因为像国家地理频道这样的国外纪录片主流播出平台,多年来极少青睐国产纪录片,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国产纪录片在创作理念上不易让海外观众接受,存在着文化差异。之所以能够引起国家地理频道的关注,正是因其故事本身有吸引力,叙事手法、摄影角度更加国际化。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区副总裁中国区代表祁冬明确表示:“以前看到中国观众认为好看的国产纪录片多只是画面优美,但是缺乏动人的故事。”因而,故事性差是国产纪录片走向国际纪录片市场的最大障碍。
对比受国内观众喜欢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美丽中国》,国产纪录片在影像、故事、音乐、剪辑、可看性等方面确有一定的差距。《美丽中国》是英国广播公司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因英国广播公司的参与和其国际化视角,使得这部纪录片备受国内观众喜欢。可以说,凡是具备国际化气质的纪录片,就一定容易受到更广泛观众的欢迎。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因为纪录片是一个电视艺术产品,它在创作上一定会有着国际通用的一种创作规律。这个规律也并不高深,只要掌握了,应该都可以做到。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给《第三极》的评语是:“出色展示了西藏人和自然的生存状态,具有人类学上的精确性。”人与自然是一个国际化的主题。这也反映了当前的“文青扩散”现象,体现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但就纪录片这一形式而言,“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实践得很艰难,步履蹒跚。其实国内所有文化产品,包括新闻报道在内都呈现着这一状况。但我们可以从这个纪录片顺利走出国门的成功经验里看出,坚持这个创作理念是非常有成效的。
关于国际表达,《第三极》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就是用纪实的手法去展示人物的故事。所谓的纪实,一是镜头表现,用画面说话,不多做解说。其二就是《第三极》不过多渲染故事情感,不对故事做点睛升华,让观众自己从故事中感悟情感和价值。国产纪录片以前特别喜欢在故事的结束用抒情的话去人为升华。以《第三极》中放生羊的故事为例。次旺老人带着放生羊次仁,每天都去转经。拍摄时,通过羊对朝拜者的凝视,表现羊对人类社会的好奇。用长镜头去表现,没有过多解说。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通过次旺老人和羊的对话来体现。过藏历新年,老人给羊送好吃的,说了一句话:“我们又长了一岁,希望明年可以继续看到更多丰收的秋天。”老人自然的表达,对故事起了特别好的点睛作用。
在纪录片创作当中,根据不同题材和故事会有不同创作的手法。历史纪录片通常采用真实再现的手法,而人文纪录片则是原原本本地记录生活的全过程,是一种极度真实的表现,存在着人类学、影像学上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第三极》所有的故事,都是藏族同胞日常生活当中真实发生过、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如果说这个故事在藏族同胞那根本不存在,是发明想象的,那肯定不是纪录片应该展现。
从近年来的几部成功国产纪录片的反响看,国内纪录片制作方应该要有信心,即便没有国际团队的介入,中国国产纪录片其实也可以做的很好,也可以做的让它深受海外观众欢迎。这个过程还需要制作团队认真踏实地静下心来制作。现在“中国速度”确实很快,但是这个速度有时候很难让人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一个有诚意有品质的作品。